益智教育网

创新思维课程大纲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从理念到实践》课程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 创新思维:从理念到实践
  • 课程目标:
    1. 认知层面: 理解创新的本质、重要性及常见障碍;建立对创新思维的系统性认知框架。
    2. 技能层面: 掌握核心创新思维工具(如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六顶思考帽等),并能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 应用层面: 能够将创新思维方法应用于个人职业发展、团队协作和产品/服务开发中,产出可落地的创新方案。
  • 目标学员:
    • 希望提升个人竞争力的职场人士、管理者。
    • 面临创新瓶颈的创业者、产品经理。
    • 需要激发团队活力的团队负责人、HR。
    • 对创新充满好奇,希望拓展思维边界的学生及爱好者。
  • 课程时长: 2天(14小时),可根据需求调整为系列工作坊或线上课程。
  • 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 + 案例分析 + 小组讨论 + 工具演练 + 实战项目 + 互动游戏。

课程大纲结构

本课程分为五大模块,遵循“破冰-认知-工具-实践-展望”的逻辑递进关系。

创新思维课程大纲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图1

破冰与启航——重新认识创新 (2小时)

  • 单元1.1:欢迎与课程导入
    • 破冰活动:创意自我介绍/“…会怎样?”思维游戏。
    • 课程介绍与目标对齐:学员期望与课程目标。
    • 分组与团队建设。
  • 单元1.2:创新的迷思与真相
    • 讨论: 什么是创新?(头脑风暴“创新”关键词)
    • 破除迷思:
      • 创新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人人可学的技能。
      • 创新并非颠覆性发明,更多是渐进式改进。
      • 创新不是灵光一闪,而是有章可循的过程。
    • 案例: 从iPhone到微信——不同层次的创新案例分享。
  • 单元1.3:阻碍我们创新的因素
    • 内在障碍: 思维定势、害怕失败、经验主义、从众心理。
    • 外在障碍: 组织僵化、资源匮乏、风险规避文化。
    • 自我反思: “我的创新杀手”是什么?(个人反思与分享)

思维的重塑——打破认知边界 (3小时)

  • 单元2.1:理解你的思维操作系统
    • 大脑的两种模式: 快速思考(系统1)与慢速思考(系统2)。
    • 认知偏见大起底: 证实偏见、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等及其对创新的影响。
    • 练习: “认知偏见测试”游戏,识别日常决策中的思维陷阱。
  • 单元2.2:批判性思维——创新的前提
    •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不等于“批评”,而是审慎、理性的分析与评估。
    • 如何提问:
      • 5W1H分析法(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不断追问“为什么”)。
    • 案例: 谷歌的“异议程序”与亚马逊的“六页纸备忘录”。
  • 单元2.3:拓展思维的边界
    • 第一性原理: 回溯事物的本质,从基本公理出发重新思考问题。(埃隆·马斯克案例)
    • 跨界思维: 从其他领域寻找灵感。(仿生学、商业模式跨界借鉴)
    • 练习: “强制关联法”,将两个不相关的事物(如“云”和“咖啡”)联系起来,创造新概念。

创新工具箱——掌握核心方法 (4小时)

  • 单元3.1:设计思维——以人为本的创新
    • 核心理念: 洞察需求、定义问题、构思方案、原型制作、测试迭代。
    • 五步详解:
      1. 共情: 用户画像、同理心地图。
      2. 定义: 如何精准定义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问题陈述)。
      3. 构思: 头脑风暴、思维导图、SCAMPER法(替代、组合、调整、修改、其他用途、消除、重新排列)。
      4. 原型: 快速制作低保真原型(纸质模型、故事板)。
      5. 测试: 用户反馈与快速迭代。
    • 实战演练: 小组协作,针对一个简单问题(如“如何让校园图书馆更受欢迎?”),完成设计思维前三个步骤。
  • 单元3.2:六顶思考帽——平行思考的力量
    • 介绍六顶帽子:
      • 白帽(事实与数据)
      • 红帽(情感与直觉)
      • 黑帽(谨慎与风险)
      • 黄帽(价值与利益)
      • 绿帽(创意与可能)
      • 蓝帽(控制与组织)
    • 应用场景: 会议讨论、决策制定、方案评估。
    • 实战演练: 运用六顶思考帽小组讨论“公司是否应该推出一项新业务”。
  • 单元3.3:TRIZ与系统性创新
    • 简介: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核心思想。
    • 核心工具:
      • 40个发明原理(如分割、预补偿、动态性等)。
      • 矛盾矩阵。
    • 案例: 如何用TRIZ解决“杯子太烫又想保持温度”的物理矛盾。

实战演练——从问题到方案 (4小时)

  • 单元4.1:创新项目的启动
    • 选择挑战: 各小组从预设的真实商业或社会问题中选择一个作为挑战主题。
    • 问题重新定义: 运用设计思维中的“定义”环节,将模糊问题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创新任务。
  • 单元4.2:全流程创新工作坊
    • 第一阶段:洞察与构思(1.5小时)
      • 运用用户画像、同理心地图进行用户洞察。
      • 使用思维导图、SCAMPER法等工具进行大量创意发散。
    • 第二阶段:筛选与聚焦(1小时)
      • 运用六顶思考帽(特别是黑帽和黄帽)对创意进行评估和筛选。
      • 确定最具潜力的1-2个核心方案。
    • 第三阶段:原型与展示(1.5小时)
      • 快速制作一个低保真原型(可以是服务蓝图、产品模型、广告脚本等)。
      • 准备一个3分钟的“电梯演讲”,向全班展示解决方案。
  • 单元4.3:成果展示与反馈
    • 各小组依次展示成果。
    • 讲师与学员提问、给予建设性反馈。
    • 评选“最具创新方案奖”等。

持续创新——文化与未来展望 (1小时)

  • 单元5.1:构建个人创新习惯
    • 日常练习: 如何保持好奇心、记录灵感、拥抱不确定性。
    • 推荐资源: 书籍、播客、网站、工具。
  • 单元5.2:打造创新型团队与文化
    • 领导者角色: 如何成为创新的“园丁”而非“监工”。
    • 团队氛围: 如何建立心理安全区,鼓励试错。
    • 机制保障: 创新时间、创新激励、跨部门协作。
  • 单元5.3:课程总结与行动承诺
    • 回顾: 课程核心知识点回顾。
    • 行动承诺: 学员写下“未来一个月,我将用创新思维做的一件事”。
    • Q&A 与 结束语。

课程特色与收益

  • 系统性: 覆盖从思维认知到工具方法,再到实践落地的完整闭环。
  • 实战性: 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每个工具都配有即时练习,最终产出真实方案。
  • 互动性: 通过小组讨论、游戏、PK等形式,激发学员参与感和创造力。
  • 工具化: 提供一套可直接带回工作场景使用的“创新工具箱”,方便学员持续应用。
  • 学员收益:
    • 个人: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强职场竞争力,获得职业发展新视角。
    • 团队: 学会高效协作,打破部门壁垒,激发团队集体智慧。
    • 组织: 培养内部创新人才,为产品、服务和管理模式创新注入新动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