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1、专业素养: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美术专门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美术学基础理论,掌握美术创作、研究的基本技能,能够深入理解和运用美术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以及教学等工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形象思维潜质和艺术修养,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3、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了解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关注美术领域的学术前沿动向,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创作风格,还需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人才需求。
二、研究方向
1、美术教育:主要研究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包括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价值目的、内容课程、教学特点方法等,探讨美术教育教学实施的逻辑起点和培养规格问题,培养德才兼备、学术视野开阔、能力发展性强,且具有较高的理论表述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本专业的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
2、绘画理论与方法研究:针对国内外的美术理论和艺术规律及方法展开研究,涵盖艺术史、图像学、创作方法论以及前沿艺术理论等,同时进行国画、油画等基础训练,深入研究绘画艺术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段、表现语言和技巧等,为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更深厚的专业支撑。
3、雕塑创作与研究:专注于雕塑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培养学生对雕塑材料、工艺、造型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雕塑创作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表现力,推动雕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4、油画创作与研究:系统研究油画的技法、材料、表现形式以及艺术风格演变等,引导学生进行油画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油画创作能力和艺术审美水平,使学生能够在油画领域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风格。
5、中国美术史及理论:深入研究中国美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艺术家及其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等,通过对中国古代、近现代美术史的系统学习与研究,加深学生对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为当代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历史借鉴与文化根基。

6、东方美术史:拓展研究范围至东方其他国家的美术历史与文化,如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美术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促进不同东方文化背景下美术的交流与比较研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对世界美术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7、现代装饰艺术研究与设计:聚焦于现代装饰艺术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材料应用等方面,结合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趋势,探索装饰艺术在室内环境、产品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培养学生对装饰艺术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满足现代社会对美化生活环境和提升产品品质的需求。
8、书法研究:对书法艺术的笔法、结构、章法、风格演变以及书法理论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书法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培养学生的书法创作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使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9、摄影艺术研究:随着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该方向主要研究摄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审美特征、创作理念以及摄影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摄影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记录生活的能力,推动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
三、课程设置
1、公共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外语交流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国语课则为学生阅读国外美术文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提供了语言支持。
2、专业必修课:通常涵盖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学位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如中外美术史、美术理论等,使学生系统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发展脉络;核心学位课程则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如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绘画创作的材料与技法研究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研究兴趣。
3、专业选修课: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如书法篆刻技法、现代装饰艺术设计、摄影艺术创作等,这些选修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和跨学科知识储备。
四、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入学后即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导师全面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和思想教育,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指导课程学习、论文选题、科研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等,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学习中,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安排实践课程、实习、创作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美术馆、博物馆的实践活动,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览策划等。
3、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艺术团体的合作与交流,开展联合培养、合作研究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五、考核与学位授予
1、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课程一般为专业必修课中的重点课程,考查课程则包括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和选修课程,课程考核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之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进展和学位申请。
2、中期考核:通常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期进行,由导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生的学位课程学习情况、研究进展、参与学术活动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中期考核结果是判断学生是否能够继续攻读学位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将视情况给予警告、劝退或肄业处理。
3、毕业考核: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和专业学位论文答辩两部分,专业实践能力展示主要考核学生的专业创作水平、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提交一定数量的原创作品或设计方案等;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则要求学生围绕选定的研究方向,撰写一篇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学术性的毕业论文,并在答辩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只有通过毕业考核的学生,才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美术学研究生专硕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美术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严格的考核制度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独立从事美术创作、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他们将成为推动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