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答谢中书书思维导图如何梳理核心内容?

这份思维导图从文章概览内容结构艺术特色主旨思想四个核心维度展开,希望能帮助您全面、深入地理解这篇南朝山水小品文的精髓。

答谢中书书思维导图如何梳理核心内容?-图1


《答谢中书书》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文章概览

  • 作者: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
    • 身份: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被誉为“山中宰相”。
    • 背景: 隐居句曲山(今茅山),寄情山水,此信是写给朋友谢徵的回信。
  • 文体: “书”(书信)
    • 特点: 古代的一种应用文体,可记事、写景、议论、抒情。
    • 本文性质: 一封描绘山水之美的回信,属于“山水小品文”。
  • 题目: 《答谢中书书》
    • 答: 回复。
    • 谢中书: 即谢徵,字元度,曾任中书鸿胪,故称“中书”。
    • 书: 书信。
    • 全意: 回复谢中书的信。

内容结构 (四段式)

第一部分:总起 (首句)

  •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作用:
    • 开篇点题: 直接点明本文的核心——赞美山川之美。
    • 奠定基调: 用“古来共谈”引出下文,表明这是世人公认的美景,也为作者自己的描绘做了铺垫。
    • 总领全文: 如同文章的“文眼”,统领全篇。

第二部分:写景 (中间主体)

  • 结构:总到分,从宏观到微观,从白天到夜晚
  • 宏观全景 (四时俱备)
    • 原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景物: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
    • 特点:
      • 空间感: “入云”、“见底”,一高一低,一仰一俯,构成立体空间。
      • 色彩感: “五色交辉”,色彩斑斓,绚烂夺目。
      • 时间感: “四时俱备”,四季常青,生机盎然。
  • 微观特写 (晨昏变化)
    • 晨景:
      • 原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景物: 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指鱼)。
      • 特点:
        • 动态美: “乱鸣”、“竞跃”,用富有动感的词语,描绘出清晨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傍晚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的活泼画面。
        • 听觉与视觉结合: “猿鸟乱鸣”是听觉,“沉鳞竞跃”是视觉,声色兼备。

第三部分:议论抒情 (点睛之笔)

  • 原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作用:
    • 直抒胸臆: “实是欲界之仙都”,直接抒发作者对眼前美景的极致赞叹,认为这里是人间天堂。
    • 引用典故: “自康乐以来”,引用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的典故,既抬高了自己所描绘景色的地位(连谢灵运都未曾见过),也暗示了自己与谢灵运在审美情趣上的共鸣。
    • 收束全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感叹作结,强调此景独一无二,无人能及,余味无穷。

第四部分:(书信格式)

  • 原文: ——书
  • 作用: 符合书信的格式,表明文章的结束。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辞藻华美:
    • 全文仅68字,却描绘了丰富的景物和意境。
    • 运用对偶、四字句式,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 写景角度多样,层次分明:
    • 空间: 高与低、远与近。
    • 时间: 四季、晨昏。
    • 感官: 视觉(色彩、形态)、听觉(声音)。
  • 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赞叹、沉醉)融入到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仙都”般超凡脱俗的意境。

  •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非常清晰,开篇点题,结尾升华,浑然一体。


主旨思想

  • 核心: 赞颂山川自然的永恒与壮美。
  • 情感:
    • 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沉醉: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无限热爱。
    • 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通过描绘“仙都”之景,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俗的隐逸思想和高洁的精神追求。
  • 价值观: 表达了作者认为自然之美是最高境界的审美观,以及与古代先贤(谢灵运)在精神上的对话和共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