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年如何掌握发散思维步骤?最新方法速学!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拘泥于传统、不受现有知识范围限制,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索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创意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大门。

2025年如何掌握发散思维步骤?最新方法速学!-图1

以下是进行发散思维的详细步骤,分为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收敛阶段三个核心部分,并附有实用技巧。


发散思维的完整流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 创造一个“安全”的创意空间

在开始之前,正确的准备能让发散思维事半功倍。

  1. 明确核心问题

    • 做什么: 清晰、简洁地定义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或想要达成的目标,问题定义得好,发散才有方向。
    • 怎么做:
      • 使用“如何才能……”(How can we...)的句式,“如何才能让城市通勤更愉快?”而不是“通勤很糟糕”。
      • 避免模糊或过大的问题,如果问题太大,尝试将其分解成更小的子问题。
      • 关键: 确保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对问题有统一的理解。
  2. 营造开放的氛围

    • 做什么: 创造一个鼓励自由表达、没有批评和评判的环境。
    • 怎么做:
      • 宣布“不评判”原则: 在发散阶段,绝对禁止说“这个想法太蠢了”、“不现实”、“成本太高”等负面评价。
      • 鼓励“疯狂”想法: 告诉大家,越离奇、越天马行空的想法越好,它们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连接。
      • 强调“数量”优先: 在这个阶段,想法的数量比质量更重要,目标是尽可能多地产生想法。
  3. 准备工具

    • 做什么: 准备好记录和展示想法的工具。
    • 怎么做:
      • 实体工具: 一块大白板、多支不同颜色的马克笔、便利贴。
      • 数字工具: Miro, Mural, Jamboard 等在线协作白板。
      • 选择理由: 可视化工具能帮助团队看到所有想法,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二阶段:执行阶段 —— “天马行空”地产生想法

这是发散思维的核心环节,目标是最大化想法的数量和多样性。

  1. 头脑风暴

    • 是什么: 最经典、最常用的发散思维方法。
    • 怎么做:
      • 围绕核心问题,每个人轮流或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 主持人或记录员快速将想法写下来(最好用关键词或短语),让所有人都可见。
      • 鼓励在他人想法的基础上进行“搭便车”(Yes, and...),“A说可以做共享单车,B说可以加上语音导航和社交功能。”
  2. 使用思维导图

    • 是什么: 从中心主题出发,像树枝一样向四周延伸,建立想法之间的关联。
    • 怎么做:
      • 在白板或纸中央写下核心问题。
      • 围绕核心问题,画出主要的分支(主要类别)。
      • 在每个主要分支下,继续画出更细的分支(具体想法)。
      •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探索一个问题的多个维度。
  3. 运用SCAMPER技巧

    • 是什么: 一套激发创意的“检查清单”,通过七个角度来审视现有事物,从而产生新想法。
    • 七个角度:
      • S - Substitute (替代): 能用什么来替代现有的部分?(用塑料替代木材)
      • C - Combine (合并): 能把什么和它结合起来?(手机+相机=拍照手机)
      • A - Adapt (改造): 它能适应其他什么用途?(将军用GPS技术改造为民用导航)
      • M - Modify/Magnify (修改/放大): 能改变它的形状、颜色、功能吗?能把它放大吗?(把普通咖啡杯改成保温杯)
      • P - Put to another use (挪作他用): 如果用在其他地方会怎样?(把无人机用于农业植保)
      • E - Eliminate (剔除): 能去掉什么部分?(无线耳机去掉了耳机线)
      • R - Reverse/Rearrange (反转/重排): 能把顺序或结构反过来吗?(先付款后消费 vs 先消费后付款)
  4. 进行类比和联想

    • 是什么: 从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中寻找灵感。
    • 怎么做:
      • 强制关联: 随机选一个词(如“蜜蜂”),然后思考“蜜蜂”和你的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蜜蜂通过舞蹈传递信息,我们如何用类似方式优化团队沟通?)
      • 自然类比: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思考“自然界是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蜂巢的结构如何启发我们设计更高效的仓库?)

第三阶段:收敛阶段 —— 从“点子”到“方案”

发散之后必须收敛,否则想法永远只是空中楼阁,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评估、筛选和发展想法。

  1. 暂停与休息

    • 做什么: 在发散和收敛之间留出一段休息时间。
    • 为什么: 这能让大脑从“发散模式”切换到“分析模式”,并让潜意识有时间处理刚才产生的海量信息,休息后再回来,你会以更清晰、更客观的视角看待这些想法。
  2. 组织与分类

    • 做什么: 将所有想法整理归类。
    • 怎么做:
      • 将便利贴上的想法贴在墙上。
      • 让团队成员一起讨论,将相似或相关的想法归为一组,并给每个组命名。
      • 这个过程本身就能揭示出一些主要的创意方向。
  3. 评估与筛选

    • 做什么: 根据预设的标准,对各组想法进行评估和打分。
    • 怎么做:
      • 设定评估标准: 可行性、成本效益、创新性、用户需求匹配度等。
      • 使用投票法: 给每个人几张贴纸,让他们投给自己认为最有潜力的想法或想法组。
      • 使用打卡法: 对每个想法在各个维度上进行打分(如1-5分),然后计算总分。
      • 关键: 评估时,可以适度引入批判性思维,但要保持建设性,目的是“优化”而非“扼杀”。
  4. 深化与整合

    • 做什么: 将筛选出的最有潜力的想法进行深化,或将多个好想法融合成一个更完善的方案。
    • 怎么做:
      • 选出一个最佳想法: 集中团队智慧,对选定的想法进行细化,思考如何实现它。
      • 概念融合: 尝试将两个或多个不同想法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更强大的方案,想法A是“共享单车”,想法B是“语音社交”,融合后可能是“可以边骑车边和附近陌生人语音聊天的共享单车”。

发散思维的黄金法则

  • 延迟判断: 在发散阶段,永远不要说“不”。
  • 追求数量: 量变引起质变,想法越多,找到好点子的概率越大。
  • 鼓励异想天开: 最疯狂的想法可能孕育着最大的突破。
  • 寻求组合与改进: 在别人的想法上搭建,而不是推倒重来。

通过以上步骤和技巧,你可以系统性地训练和应用发散思维,无论是解决工作难题、进行产品创新,还是规划个人发展,它都将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和可能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