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中国自然资源
总体概念
- 定义: 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并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的总和。
- 分类:
- 可再生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
- 重要性:
-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 是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
主要自然资源详解
土地资源

- 特点:
- 总量大,人均少: 耕地、林地、草地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类型齐全,山地多,平地少: 耕地、林地、草地、沙漠、冰川等类型都有,但平原、盆地少。
- 区域差异显著: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以耕地、林地为主;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以草地、沙漠为主。
- 分布:
- 耕地: 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东部季风区。
- 林地: 主要集中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横断山区)和东南丘陵。
- 草地: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 问题与对策:
- 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
- 对策: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土地退化。
水资源
- 特点:
-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
- 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年际变化大。
- 分布:
- 南方丰水区: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
- 北方缺水区: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等,水资源不足全国的20%。
- 问题与对策:
- 问题: 供需矛盾尖锐(北方尤甚)、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
- 对策:
- 开源: 跨流域调水(如 南水北调 工程)。
- 节流: 发展节水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保护: 防治水污染,保护水源地。
矿产资源
- 特点:
- 种类多,储量丰富: 是世界上少数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 伴生矿多,共伴生组分复杂: 增加了开采和利用的难度。
- 贫矿多,富矿少: 很多矿产需要经过复杂选矿才能利用。
- 地区分布不均。
- 分布:
- 煤: 主要分布在华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西北(新疆)。
- 石油、天然气: 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庆)、华北(华北、胜利)、西北(塔里木、长庆)、海上(渤海、南海)。
- 铁矿: 主要分布在辽宁(鞍山)、河北(迁安)、四川(攀枝花)。
- 稀土: 储量世界第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白云鄂博)。
- 问题与对策:
- 问题: 乱采滥挖、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对策: 加强资源勘探;提高采、选、冶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区生态修复。
生物资源
- 特点:
- 物种丰富: 拥有高等植物约3万种,脊椎动物约6300多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 特有物种多: 如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银杏、水杉等。
- 生态系统多样: 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农田等生态系统类型齐全。
- 分布:
- 森林资源: 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地区。
- 草原资源: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 湿地资源: 东北三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等地分布广泛。
- 问题与对策:
- 问题: 森林覆盖率低、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过度捕猎)。
- 对策: 建立自然保护区(如卧龙、三江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物种保护和繁育。
海洋资源
- 特点:
- 海域辽阔: 拥有约47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
- 资源种类多: 包括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空间资源等。
- 分布:
- 生物资源: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
- 化学资源: 海盐生产(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区是著名的盐场)。
- 矿产资源: 海底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多金属结核等。
- 动力资源: 潮汐能、波浪能等。
- 问题与对策:
- 问题: 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污染(陆源污染、船舶污染、石油泄漏)、海洋生态破坏(填海造地、珊瑚礁破坏)。
- 对策: 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治理;发展可持续的海洋产业(如海洋牧场);维护海洋权益。
共性问题与总体战略
共性问题
- 人均占有量低: 大部分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分布不均: 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分布不匹配,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 利用效率不高: 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 环境压力大: 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总体战略与对策
- 基本国策: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 核心思想: 可持续发展。
- 具体措施:
- 法律保障: 完善《土地管理法》、《水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 规划引领: 编制和实施全国性及区域性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
- 科技创新: 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
- 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 公众参与: 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
未来展望
- 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路径: 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完善和文化引导,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