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气候

定义与概念
- 是什么?
- 指一个地区长期(通常指30年以上)的平均天气状况。
- 是大气物理过程(冷、热、干、湿、风、云等)在长时间尺度内的综合统计特征。
- 与天气的区别
- 时间尺度:气候是长期的平均,天气是短瞬间的状态。
- 确定性:气候描述的是趋势和概率,天气是具体的事件。
- 比喻:气候是“某人的性格”,天气是“某人的情绪”。
组成要素
- 气温
- 空气的冷热程度,是最基本的气候要素。
- 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 降水
- 大气中水汽凝结并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 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类型(雨、雪、冰雹)、降水季节分配。
- 风
- 空气的水平运动。
- 包括:风向、风速、风力。
- 湿度
- 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 包括:绝对湿度、相对湿度。
- 云量
天空被云层遮蔽的程度,通常以“成”表示(如10成即为阴天)。
- 日照时数
太阳直接照射地面的时间长度。
- 气压
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大气柱重量。
主要影响因素
- 纬度位置
-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决定了地表获得热量的基本格局。
- 表现:低纬度地区炎热,高纬度地区寒冷。
- 海陆位置
-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热容量大,升温降温慢;陆地热容量小,升温降温快)。
- 表现: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 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大,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
- 大陆性气候:温差大,湿度小,降水集中在夏季。
- 大气环流
- 原因:全球性气压带和风带(如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西风带等)。
- 作用:促进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形成全球气候模式的关键。
- 地形地势
- 原因:山脉的阻挡、抬升作用。
- 表现:
- 迎风坡 vs. 背风坡:迎风坡多雨(地形雨),背风坡少雨(雨影区)。
- 垂直地带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现象。
- 洋流
- 原因: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作用:输送热量,影响沿岸气候。
- 暖流:增温增湿(如北大西洋暖流使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延伸)。
- 寒流:降温减湿(如秘鲁寒流使沿岸形成沙漠)。
- 下垫面
- 指地球表面的状况,包括:植被、冰雪覆盖、湖泊、城市等。
- 影响:反射率、热力性质不同,对局地气候有调节作用。
- 人类活动
- 原因:改变下垫面性质、排放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 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酸雨等。
气候分类
- 柯本气候分类法
- 最广泛使用的分类系统,以气温和降水为核心指标。
- 主要类型:
- A - 热带气候:全年高温,月均温>18℃。
- Af - 热带雨林气候
- Am - 热带季风气候
- Aw - 热带草原气候
- B - 干旱气候:年降水量稀少。
- BWh - 热带沙漠气候
- BSh - 亚热带沙漠气候
- BSk - 温带沙漠气候
- C - 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温和。
- Cfa - 亚热带湿润气候
- Cfb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Csa - 地中海气候
- Cwa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D - 寒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 Dfa -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 Dfb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Dfc -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E - 极地气候:全年严寒。
- ET - 苔原气候
- EF - 冰原气候
- A - 热带气候:全年高温,月均温>18℃。
- 其他分类法
- 按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 按干湿状况: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
- 按成因: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研究与应用
- 研究方法
- 观测:气象站、探空气球、气象卫星、雷达。
- 数据分析:收集长期气象数据,计算平均值、极值、概率等。
- 模型模拟:使用气候模型(GCMs)模拟过去和未来的气候变化。
- 应用领域
- 农业生产:根据气候选择作物、安排农事活动。
- 建筑与城市规划:考虑气候因素进行节能设计和城市布局。
- 交通运输:航空、航海、陆路运输需关注天气和气候条件。
- 能源开发:风能、太阳能的开发依赖特定风力和日照资源。
- 健康与卫生:气候影响疾病传播(如疟疾)和人体健康。
气候变化
- 表现
- 全球变暖: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热浪、干旱、暴雨、洪水、台风等频率和强度增加。
- 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
- 生态系统改变:物种分布范围变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 原因
- 自然因素: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地球轨道变化等。
- 人为因素(主导):
- 温室气体排放: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导致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增加,加剧温室效应。
- 土地利用变化:砍伐森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 影响
- 对自然系统: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生态系统失衡。
- 对人类社会:影响粮食安全、水资源、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甚至引发气候难民问题。
- 应对策略
- 减缓:从源头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能源转型: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 提高能效:推广节能技术和绿色建筑。
- 保护森林:植树造林,保护现有森林。
- 适应:调整社会系统以适应已经发生和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
- 建设防护工程:如海堤、防洪坝。
- 培育耐旱/耐热作物:发展气候型农业。
- 完善预警系统:加强极端天气预警。
- 减缓:从源头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