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宋明理学思维导图,核心观点与当代价值如何体现?

宋明理学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宋明理学 (Neo-Confucianism)


第一层级:背景与源流

  • 1 时代背景

    宋明理学思维导图,核心观点与当代价值如何体现?-图1

    • 政治: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中央集权加强,但社会矛盾与边患(辽、西夏)并存,南宋偏安一隅,内忧外患。
    • 经济: 商品经济、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 文化: 三教(儒、释、道)长期融合与论争,为儒学复兴提供思想资源。
    • 学术: 汉唐儒学陷入“章句之学”和“训诂之学”的繁琐,缺乏思辨性和生命关怀,无法回应佛、道的挑战。
  • 2 思想渊源

    • 直接源头:
      •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尤其是《大学》和《中庸》被提升到“四书”的核心地位。
      • 韩愈、李翱: 唐代古文运动先驱,提出“道统”说,尝试排佛,为宋明理学开先河。
    • 间接影响:
      • 佛教: 其心性论、思辨方法(如华严宗的“理事无碍”、禅宗的“明心见性”)深刻影响了理学的思维模式。
      • 道家/道教: 其宇宙生成论(如“无极而太极”)、自然无为的思想,被理学家吸收改造。

第二层级:核心范畴与命题

  • 1 核心范畴

    • 理:
      • 本体论: 宇宙的终极实在、本体、最高法则,是“形而上”的,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总根源。
      • 伦理学: 天理,即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道德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 气:
      • 构成论: 构成万物的具体质料、材料,是“形而下”的,是理的载体和显现。
      • 特点: 具有运动、变化的特性。
    • 性:
      • 天命之性 (理一): 源于“理”,是纯粹的、至善的、普遍的道德本体,是人人所共有的。
      • 气质之性 (气禀): 源于“气”,因禀气清浊、厚薄、昏明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有善有恶,是个人独特的。
    • 心:
      • 认识论/修养论: 既是认知的主体,也是道德的本体(尤其陆王心学),是“理”与“气”的结合点。
      • 核心作用: “心即理”(陆九渊)、“致良知”(王阳明),强调心的能动性。
  • 2 核心命题

    • “理一分殊”: (程颢、程颐、朱熹)宇宙的根本之“理”是唯一的(理一),但它体现在万物之中,表现为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分殊)。
    • “性即理”: (程颐、朱熹)人的“天命之性”理”在人身上的体现。
    • “心即理”: (陆九渊、王阳明)宇宙的根本之“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之内。
    • “格物致知”: (程颐、朱熹)通过研究事物(格物)来穷究其背后的“理”,最终达到对“理”的豁然贯通(致知)。
    • “知行合一”: (王阳明)知与行是同一道德活动的两个方面,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二者不可分割。

第三层级: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 1 北宋理学奠基 (濂、洛、关、闽)

    • 周敦颐 (濂学):
      • 著作: 《太极图说》
      • 思想: 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为理学构建了从无到有的宇宙生成模式。
    • 张载 (关学):
      • 著作: 《正蒙》
      • 思想: 提出“气本论”,认为“气”是宇宙的唯一本体,破除了“理”的绝对性,名言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程颢、程颐 (洛学):
      • 著作: 《二程遗书》
      • 思想: 理学的真正奠基人。
        • 程颢: 主张“天理”是内在的、活泼的,强调“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偏向心学倾向。
        • 程颐: 主张“性即理”,强调“格物致知”,是朱熹思想的主要来源。
  • 2 南宋理学集大成 (程朱理学)

    • 朱熹 (闽学):
      • 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标准教材)、《朱子语类》
      • 思想体系:
        • 理气论: “理在气先”,“理是本,气是末”。
        • 心性论: “性即理”,人有“天命之性”(纯善)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修养需“变化气质”。
        • 修养方法: “居敬穷理”。“居敬”是内心收敛、专一;“穷理”是“格物致知”,通过读书、观察万事万物来穷尽天理。
        • 历史地位: 元明清三代官方哲学,影响深远。
  • 3 南宋心学兴起 (陆王心学)

    • 陆九渊 (象山心学):
      • 著作: 《陆九渊集》
      • 思想:
        • 核心命题: “心即理”。
        • 方法论: “发明本心”,主张向内探求,不必外求,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批评朱熹: 认为“格物致知”是“支离”,繁琐且方向错误。
    • 王阳明 (阳明心学):
      • 著作: 《传习录》
      • 思想: 将心学推向顶峰。
        • 核心命题: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 核心概念: “致良知”。“良知”是生而有之的、是非善恶的内在判断标准,修养就是“致良知”,即去除私欲,恢复本心。
        • 方法论: “知行合一”,知必然导向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 影响: 简洁明快,冲击了程朱理学的权威,明中后期风靡一时,并传至日、韩。

第四层级:历史影响与评价

  • 1 积极影响

    • 哲学层面: 将儒家思想哲学化、思辨化,构建了严密的形而上学体系,回应了佛、道的挑战,使儒学重获生命力。
    • 道德层面: 强调道德自觉和内在超越,塑造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重视道德修养的民族品格。
    • 政治层面: 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加强了思想统一,维护了社会秩序。
    • 教育层面: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标准,普及了儒家教育。
  • 2 消极影响与批判

    • 思想僵化: 后期演变为教条和僵化的意识形态,束缚了思想自由,压抑了个性和创造力。
    • 脱离实际: “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被极端化,导致对人欲的过度压抑,造成了虚伪的社会风气。
    • 阻碍科学: 过分关注内圣修养,相对忽视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探索,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 被批判: 清代考据学、近代维新派、革命派对理学都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其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思想根源之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