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定势:更侧重于一种心理状态或倾向,是思考问题时的一种惯性。
- 思维定式:更侧重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或框架,是思考问题时的一种僵化的结构。
在日常交流和学术讨论中,两者基本可以混用,不必过分纠结,但了解其细微差别,能让你的表达更精确。

详细解析
思维定势
- 词性侧重:名词性更强,强调一种“状态”或“态势”。
- 内涵: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由于先前经验、知识、观念或习惯的影响,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准备好的心理状态,它像一种“思维的惯性”或“心理预设”,当你遇到类似问题时,会不自觉地启动这种状态,从而影响你的判断和决策。
- 特点:
- 动态性:它是一种“势”,一种倾向,可以强也可以弱,可以被意识到并加以改变。
- 根源: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过往经历、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
- 例句:
- “他被多年的思维定势所束缚,无法接受这个创新的想法。”(这里强调他被一种固有的心理状态困住了。)
- “要打破思维定势,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问题。”(这里强调要改变一种思考的倾向。)
思维定式
- 词性侧重:名词性,但带有更强的“模式化”、“格式化”的含义。
- 内涵: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形成的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或套路,它像一个模具,无论遇到什么新问题,都试图用这个现成的模具去套,导致思考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 特点:
- 静态性:它更像一个“框子”或“模子”,是固化下来的东西,不容易改变。
- 表现:表现为“刻板印象”、“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
- 例句:
- “用这种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完全是陷入了思维定式。”(这里强调他用了一个固定的、不灵通的“模式”。)
- “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学会独立思考。”(这里强调要打破僵化的思考框架。)
两者的关系与异同
| 特征 | 思维定势 | 思维定式 |
|---|---|---|
| 核心含义 | 心理的惯性、倾向、状态 | 思考的模式、框架、套路 |
| 词性感觉 | 更偏向“势”,有动态感 | 更偏向“式”,有静态、格式化感 |
| 侧重点 | 强调为什么会这么想(心理原因) | 强调是怎么想的(思考方式) |
| 可变性 | 相对容易被意识到和调整 | 相对更僵化,打破的难度更大 |
| 常见搭配 | 打破/克服思维定势 | 跳出/摆脱思维定式 |
关系: 思维定式是思维定势的一种具体表现和固化结果。
可以这样理解:
- 一个人因为过去的成功经验,形成了“用A方法解决B问题”的习惯,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心理倾向)。
- 当他遇到一个全新的C问题时,他依然不假思索地想用A方法去解决,这时,他的“用A方法解决一切问题”的模式,就变成了一个思维定式(一个僵化的思考框架)。
思维定势是原因,思维定式是结果,但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描述了那种“不灵活、爱钻牛角尖”的思考方式。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定式?
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局限是第一步,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 保持好奇心:对未知事物保持开放和探索的态度,主动学习新知识。
- 多角度思考:尝试从不同立场、不同学科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用工程师的、艺术家的、经济学家的视角)。
- 反向思考(逆向思维):故意反过来想问题,不问“如何获得更多客户?”,而是问“如何才能让所有客户都离开?”。
- 跨界学习: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寻找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激发新的灵感。
- 与他人交流:和背景、观点不同的人讨论,他们的想法可以帮助你跳出自己的思维圈子。
- 拥抱不确定性:接受世界是复杂且多变的,不要总想找到一个唯一的、标准的答案。
- 刻意练习:有意识地去做一些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比如头脑风暴、写作、绘画等。
| 思维定势 | 思维定式 | |
|---|---|---|
| 通俗理解 | 思维的“惯性” | 思维的“套路” |
| 侧重点 | 心理状态 | 思考模式 |
| 使用建议 | 在描述一种思考的倾向和习惯时,两者均可。 | 在描述一种僵化、不灵活的思考框架时,“定式”可能更贴切。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选择哪个词都不会影响别人理解你的意思。“思维定势”的使用频率可能略高一些,因为它听起来更学术、更全面,但请放心,它们是一对可以互换的“好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