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中国哲学史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如何助你高效备考?

中国哲学史


第一分支:先秦哲学 (公元前11世纪 - 公元前221年)

特点: 百家争鸣,奠定中国哲学的基础,关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如何助你高效备考?-图1

子分支 核心流派/人物 核心思想 关键概念/著作
儒家 孔子 ;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论语》;“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君子”人格。
孟子 性善论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 性恶论化性起伪(通过后天学习改造本性);礼法并重。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明分使群”。
道家 老子 为宇宙本源;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返璞归真。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 齐物论(万物齐一);逍遥游(精神绝对自由);顺应自然。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庖丁解牛”;“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其他重要学派 墨家 (墨子) 兼爱(无差别的爱);非攻(反对战争);尚贤节用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逻辑学发达(墨辩)。
法家 (韩非子) (成文法)、(君主驾驭之术)、(权势)相结合;以法治国 《韩非子》;“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中央集权理论奠基者。
名家 (惠施、公孙龙) 名实之辨;研究逻辑和语言。 公孙龙:“白马非马”;惠施:“合同异”。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克;阴阳消长;历史循环论。 “五德终始说”,将阴阳五行与王朝更替联系起来。

第二分支:秦汉哲学 (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特点: 大一统背景下,哲学为政治服务,形成经学(儒学官方化),并融合阴阳五行学说。

子分支 核心流派/人物 核心思想 关键概念/著作
经学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春秋繁露》;将阴阳五行与儒家伦理结合,为皇权提供神学论证。
道家演变 《淮南子》 黄老之学(道家为主,融合儒法阴阳);追求自然无为。 杂家著作,系统整理了先秦诸子思想。
唯物论 王充 元气自然论;反对天人感应和迷信;“知物由学” 《论衡》;“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第三分支:魏晋南北朝哲学 (220年 - 589年)

特点: 社会动荡,玄学盛行,佛教传入并本土化,道教发展。

子分支 核心流派/人物 核心思想 关键概念/著作
玄学 “贵无”派 (何晏、王弼) 以无为本;“名教”出于“自然”。 王弼注《周易》、《老子》;“得意忘象”。
“崇有”派 (裴頠) 以有为体;批判“贵无”导致虚无。 《崇有论》。
“独化”派 (郭象) 独化于玄冥之境;万物自生自化,无待于外。 郭象注《庄子》;“物各自生而无所出”。
佛教 般若学派 (僧肇) “不真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肇论》。
涅槃学派 (竺道生)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众生皆有佛性。 提出顿悟成佛的可能。
道教 葛洪 金丹道教;将神仙方术与儒家伦理结合。 《抱朴子》。
陶弘景 茅山道派;融合道教、佛教、儒家思想。 山中宰相,整理道教经典。

第四分支:隋唐哲学 (589年 - 907年)

特点: 儒释道三教并立、相互论辩与融合,佛教达到鼎盛。

子分支 核心流派/人物 核心思想 关键概念/著作
佛教宗派 天台宗 (智顗) “止观”一心三观圆融三谛 《摩诃止观》。
华严宗 (法藏)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圆融无碍的宇宙观。 《华严经探玄记》。
禅宗 (慧能)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悟不立文字 《坛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平常心是道”。
儒家复兴 韩愈、李翱 “道统”说;排佛;融合儒学心性论。 李翱:《复性书》,提出“性善情恶”,受禅宗影响。

第五分支:宋明理学 (新儒学) (960年 - 1644年)

特点: 儒学哲理化、系统化,吸收佛道思想,探讨“理”、“气”、“心”、“性”等本体论和心性问题。

子分支 核心流派/人物 核心思想 关键概念/著作
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 “天理”是宇宙本体;“性即理” 二程遗书。
朱熹 理在气先“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四书章句集注》;理气论;认识论。
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发明本心”“宇宙便是吾心” 与朱熹“鹅湖之会”辩论。
王阳明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传习录》;心学的集大成者。
气学 张载 “气”是宇宙本体;“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 《正蒙》;为学大要有“四句教”。
王夫之 “气”一元论“理在气中”“行先知后” 《船山遗书》,古代唯物主义的顶峰。

第六分支:明清之际至近代哲学 (1644年 - 1919年)

特点: 批判理学,提倡实学;西学东渐;中西思想激烈碰撞,寻求救国之道。

子分支 核心流派/人物 核心思想 关键概念/著作
实学思潮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考据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乾嘉考据学 戴震、段玉裁等 汉学;训诂考据,回归原典。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批判“以理杀人”。
近代启蒙 龚自珍、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图强。 《海国图志》。
维新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托古改制;引入西方进化论、民权思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革命思潮 孙中山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知难行易说。 《建国方略》;将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结合。
中西融合 严复 翻译介绍西方社会契约论、进化论。 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总结与核心脉络

  1. 主线演变:

    • 先秦: 百家争鸣,奠定基础。
    • 汉唐: 儒家独尊(经学),佛道发展并挑战儒家。
    • 宋明: 儒家吸收佛道,发展出理学(道问学)和心学(尊德性),达到哲学高峰。
    • 明清近代: 批判反思,西学东渐,寻求转型与新生。
  2. 核心问题:

    • 天人关系: 是顺应天命(道家)还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 名实关系: 是名教符合自然(玄学),还是名教即自然(理学)?
    • 心物关系: 是“理在物中”(朱熹)还是“理在心中”(王阳明)?
    • 知行关系: 是“知先行后”还是“知行合一”?
  3. 内在张力:

    • 入世 vs. 出世: 儒家积极入世,道家、佛教倾向出世。
    • 伦理 vs. 自然: 儒家强调人伦秩序,道家、法家强调自然或法理。
    • 理想 vs. 现实: 儒家追求理想人格和社会,法家强调现实政治操作。

这份思维导图希望能帮助你建立一个清晰的中国哲学史框架,要深入理解,还需要对每个流派和人物进行更细致的研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