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古代院试录取率有多低?古代科举有多难考?

院试的录取比例在各个时期差异极大,从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都有可能,但其核心目的始终是“选拔人才,而非普及教育”。

古代院试录取率有多低?古代科举有多难考?-图1

下面我将分朝代和地区来详细解释,并总结其背后的逻辑。

院试的基本概念

我们要明确院试是什么,院试是科举制度中童试(或称小考)的最后一关,是通往正式科举(乡试、会试)的门槛。

整个流程是:

  1. 县试:在县里进行,由县官主持,通过后成为“童生”。
  2. 府试:在府(或州、厅)里进行,由知府(或知州)主持,通过后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
  3. 院试:由中央派来的学政(或称学道、提督学政)主持,在省城进行,院试分为“岁试”和“科试”。
  • 岁试:每两年举行一次,主要目的是考核在学的生员(秀才)的学业水平,并根据成绩分为“廪生”、“增生”、“附生”等不同等级,享受相应的待遇(如廪生有政府发放的粮食补贴)。
  • 科试:在乡试举行前一年进行,是选拔优秀“秀才”参加乡试的关键考试,成绩优异者才能获得“乡试”的入场券。

我们通常所说的“院试录取”,主要指的就是通过院试,从“童生”中选拔出“秀才”(生员)。


不同朝代的录取比例变化

院试的录取难度和比例,与朝廷对教育的态度、人口基数以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明朝:比例相对较高,但竞争激烈

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和稳定社会,朝廷鼓励读书,录取比例相对宽松,但随着时间推移,竞争越来越激烈。

  • 总体趋势:明初,府、州、学的生员名额(称为“学额”)是固定的,京府学(如顺天府学)有名额上百,而偏远小县的学额可能只有几名甚至一名。
  • 录取比例: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数据,但根据一些地方志和学者的研究,在明朝中期以后,一个县里几十个童生竞争一两个学额是非常普遍的,录取比例大致在5%到15%之间,在一些文化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如江南),竞争更是惨烈,录取比例可能低至3%以下。
  • 关键点:明朝的学额是“硬指标”,不因报考人数增加而增加,这导致了竞争的白热化,一旦成为秀才,就有了“功名”,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都会得到极大改善。

清朝:制度更完善,比例波动大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学额分配上更加细致和制度化,因此录取比例的波动也更大。

  • 学额分配:清朝的学额根据“文风高下、钱粮多寡”的原则来分配。
    • 文风高下:指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像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江南地区,是传统的文化中心,学额就多。
    • 钱粮多寡:指该地区的财政贡献和人口数量,经济发达、人口大省的学额也更多。
  • 具体比例举例
    • 文化发达地区(如江苏苏州府):作为天下文首,苏州府的学额非常多,府学和各县学加起来有数百个,虽然报考的童生也极多,但录取的绝对数量大,录取比例可能在10%-20%左右,但即便如此,想成为秀依然是极其困难的。
    • 一般地区(如直隶某府):录取比例可能在5%-10%之间。
    • 边远或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的一些府):为了“教化边民”,朝廷会给予特殊的“加额”政策,这些地区的学额虽然绝对数少,但报考的童生数量也远少于内地,录取比例可能会高达20%-30%甚至更高
    • “大挑”制度:乾隆年间还实行过“大挑”,即由皇帝亲自挑选一些年长且多次落第的秀才,授予“教职”(如训导、教官等),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录取”,但这并非通过考试,而是看相貌和言谈。

宋朝:院试前身“舍法”的录取

宋朝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院试”制度,其选拔生员主要通过“三舍法”,学校(如州学、县学)的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通过考试逐级晋升,上舍生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参加殿试,相当于获得了“进士”功名,这个阶段的选拔更侧重于日常学业,而非一次性的大考,其“录取”概念与明清不同,但同样具有激烈的竞争性。


影响录取比例的关键因素

院试的录取比例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地区差异(最重要):这是最核心的因素,江南地区的录取比例远高于偏远地区,体现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
  2. 朝代政策:明朝初期宽松,后期收紧;清朝则根据“文风”和“钱粮”进行精细化的名额分配。
  3. 人口基数:随着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在和平时期,读书人(童生)的数量急剧增加,而学额增长相对滞后,导致录取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
  4. “生员”身份的价值:成为秀才意味着免除赋税和徭役,享有司法特权(不能随便用刑),是进入士绅阶层的门票,这种巨大的利益诱惑,使得无数家庭倾其所有供养子弟读书,竞争自然异常激烈。

用一个数字来概括院试的录取比例是困难的,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没有固定比例:它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考试,录取比例因时、因地、因政策而异。
  • 整体偏低:即使在录取比例最高的时期和地区,也远低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录取率。平均来看,能够从童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秀才的比例,大概在5%到15%这个区间内浮动
  • 竞争的核心是“名额”:院试的本质是在一个有限的、固定的“秀才”名额池子里进行竞争,无论有多少人参加,最终能“上岸”的人数是基本确定的,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正是科举制度“精英选拔”特征的体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