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明朝考秀才录取率究竟有多低?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统一的“明朝考秀才录取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个比率在整个明朝的二百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不同地区之间也差异悬殊。

明朝考秀才录取率究竟有多低?-图1

明朝秀才(即“生员”)的录取率,可以概括为:前期极高,中期急剧下降,后期极低,且地域差异巨大。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明朝科举制度的层级

首先要明白,考秀才(考取“生员”资格)只是科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个阶段被称为“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通过了院试,你才成为一名“生员”,俗称“秀才”,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贡士)和“殿试”(考进士)。

我们讨论的“考秀才录取率”,指的就是童试的录取率

不同时期的录取率变化

明朝的科举录取政策在不同皇帝时期有显著调整,这直接影响了录取率。

明初(洪武、永乐时期):录取率极高

  • 背景:明朝刚建立,急需大量读书人来巩固政权和充实官僚体系,当时天下初定,人口和读书人数量都不多。
  • 政策: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鼓励读书,采取了“宽进”政策,他规定,每个县的学(县学)至少要录取20名生员,多的可以到40名,府学、国子监的录取名额也相对宽松。
  • 录取率:据学者研究,这一时期的录取率可能高达10%甚至更高,也就是说,每10个参加童试的考生中,就有1个能成为秀才,这在整个中国科举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明中叶(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录取率急剧下降

  • 背景:社会承平日久,人口激增,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录取名额的增长远远跟不上。
  • 政策:朝廷开始担心“冗官”问题,并希望选拔出更优秀的精英,朝廷下令大幅削减各地儒学的生员名额
  • 录取率:录取率断崖式下跌,有记载说,当时一些省份的录取率可能只有1%-2%,即每50到100个考生中才有1个能考上秀才,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明末(嘉靖至崇祯时期):录取率极低,竞争惨烈

  • 背景:此时科举制度已经高度成熟,读书人数量达到顶峰,但名额被严格控制,甚至有所削减,社会矛盾尖锐,读书人入仕的通道变得异常狭窄。
  • 政策:基本沿袭中期的紧缩政策,并更加严格,各省的“学额”(录取名额)被固定下来,增长缓慢。
  • 录取率:这一时期的录取率是整个明朝最低的,在很多地区可能低于1%,这意味着一个童生(尚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穷其一生,甚至祖孙几代人都可能考不上一个秀才,著名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前考了二十多次童试,虽然是虚构,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竞争的残酷程度。

巨大的地域差异

明朝科举录取最不公平的一点,就是南北分榜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导致了严重的地区差异。

  1. 南北分榜制度

    • 背景:明初,南方士子文化水平远高于北方,在会试中几乎垄断了所有录取名额,引起了北方士子的强烈不满。
    • 改革: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平衡政治,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后,在明成祖时期正式实行“南北分榜”制度,将全国分为南、北、中卷三个区域,分别划定录取名额。
    • 影响:这直接导致了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如南直隶、浙江)录取率极低,而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如云南、贵州、广西)录取率极高
  2. “科举窄路”与“科举宽途”

    • 科举窄路(窄途):指江南、浙江等文化中心,这些地区考生众多,但名额有限,竞争惨烈,江南的松江府,一个府的读书人可能比一个偏远省份的还多,但录取名额却有限,这里的录取率可能是全国最低的。
    • 科举宽途(宽路):指云南、贵州、广西等边远省份,朝廷为了鼓励这些地区发展文教,给予了极高的优待,贵州省在明初只有3000多户人口,但朝廷依然固定给予40个秀才名额,这意味着贵州的录取率可能是江南地区的几十甚至上百倍。

总结数据

为了让你有更直观的感受,这里可以引用一些学者的估算数据(这些是估算值,具体数字因统计口径和研究而异):

时期 全国大致录取率 典型地区举例 备注
明初 (洪武、永乐) 10% - 15% 全国范围相对均衡 政策宽松,鼓励读书
明中叶 (成化、弘治) 2% - 5% 江南地区可能低于2% 名额削减,竞争加剧
明末 (嘉靖至崇祯) 1% - 3% 江南、浙江可能低于1%
贵州、云南可能高达5%-10%
竞争白热化,地域差异极大

问明朝考秀才的录取率,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字,从明初的“遍地开花”到明末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间还夹杂着因“南北分榜”而造成的巨大地域鸿沟,对于大多数生活在江南、浙江等文化中心的读书人来说,考中秀才的难度,绝不亚于今天考上顶尖的985/211大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