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精辟且富有哲理的词语,出自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朱熹的《朱子语类》,它完整的句子是: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紧接着,朱熹又总结道:
思维则通,不思则不通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去)思考,(思路)就会通达;(不思考,(思路)就不会通达。
它深刻地揭示了思维的本质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核心含义:思考是通达的桥梁
“思维则通”的核心在于“通”字,这个“通”有多重含义:
- 思路畅通:通过思考,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模糊的想法、复杂的问题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有条理的逻辑链条,就像解开一团乱麻,一旦找到了线头(思考的起点),就能理顺一切。
- 事理通达:通过深入思考,能够理解事物背后的规律和道理,看透问题的本质,所谓“格物致知”,正是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获得真知,从而达到通达的境界。
- 触类旁通:一个领域的深入思考,可以启发对其他领域的理解,当你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思维框架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 豁然开朗:思考到一定程度,常常会迎来“顿悟”的时刻,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突然之间就想明白了,这是一种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对立面:“不思则不通”
这句话的反面——“不思则不通”——同样重要,它警示我们:
- 被动接受,无法内化:如果不主动思考,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如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那么知识就只是漂浮在表面的碎片,无法与自己的认知体系结合,更谈不上运用和创新。
- 遇事无策,束手无策:面对复杂问题时,如果缺乏思考的习惯和方法,就容易感到迷茫、焦虑,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因为思考是分析问题、寻找对策的唯一路径。
- 认知固化,难以成长:停止思考,就意味着停止了认知的升级,人会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无法适应变化的世界,最终被时代淘汰。
现代意义与应用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快速变化的时代,“思维则通”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
- 对于学习:它告诉我们,学习的核心不是记忆了多少知识点,而是是否进行了深度思考,真正的学习是一个“输入-思考-输出”的循环,通过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 对于工作:无论是解决技术难题、制定商业策略,还是进行团队管理,都需要强大的思维能力,能够系统思考、批判性思考、创新性思考的人,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
- 对于个人成长:独立思考是个人成熟和心智强大的标志,它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不盲从、不迷信,能够理性地看待世界,做出更明智的人生选择。
- 对于应对“信息茧房”:在算法推荐日益普遍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陷入“信息茧房”,唯有主动思考、多角度审视信息,才能打破这种限制,保持认知的开放性和全面性。
“思维则通”不仅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普适的思维方法论和人生态度,它强调了主动性和内化过程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难题和困惑,往往并非无解,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想”,只要我们愿意启动思考的引擎,持之以恒地探究、分析、联结,最终必然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通达之境。
思考,是通往智慧与自由的唯一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