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思维与感知觉谁在重塑谁?

思维与感知觉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感知觉是思维的“原材料”和“地基”,思维是感知觉的“加工厂”和“导航仪”,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完整认知过程。

AI时代,思维与感知觉谁在重塑谁?-图1


思维与感知觉的定义与区别

我们明确二者的基本定义和差异。

感知觉

  • 是什么:感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是我们通过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外部世界,获得的关于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和整体形象(如一个苹果的红色、圆形、清脆的声音)的反映。
  • 特点
    • 直接性:依赖于当前的客观刺激。
    • 具体性: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
    • 形象性:以图像、声音、感觉等形式存在。
    • 被动性(相对):在很大程度上是接收信息的过程。

思维

  • 是什么:思维是理性认识阶段,是在感知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智力活动,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 特点
    • 间接性:可以不直接依赖当前刺激,通过已有知识(概念、符号)来认识事物,我们思考“正义”、“自由”等抽象概念。
    • 概括性: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我们从无数个具体的苹果中,抽象出“苹果”这个概念,它代表了所有苹果的共同特征。
    • 抽象性:能够处理那些没有直接对应感官形象的概念,如数学、哲学。
    • 主动性:是人主动探索、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思维与感知觉的紧密联系

尽管有区别,但二者在实际认知中是无法分割的。

感知觉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

  • 提供原材料:没有感知觉提供的关于世界的原始信息,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所有的知识,最终都源于感官经验,婴儿通过看、听、触摸来认识世界,然后才逐渐发展出思维。
  • 具体思维依赖感知:许多思维活动,特别是形象思维,需要以具体的感知形象为基础,建筑师在设计一栋建筑时,脑中会浮现出线条、结构、材料的视觉形象;作家在构思人物时,会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思维对感知觉具有指导和调节作用

  • 主动选择与组织:我们并非被动地接收所有感官信息,思维会根据我们的目的、兴趣和知识背景,主动地选择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在嘈杂的聚会上,你能专注于与朋友的交谈,而过滤掉周围的噪音,这就是思维在起作用。
  • 赋予意义:感知觉本身是中性的信息流,思维为其赋予意义,同样一个红色圆形物体,在交通灯旁,我们感知到的是“停止”的信号;在水果摊上,我们感知到的是“苹果”,是思维(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解读了感知觉信息。
  • 影响感知的准确性:我们的信念、期望和知识会影响我们如何感知事物,这被称为“知觉定势”或“期望效应”,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在看X光片时,能比普通人看到更多有意义的病灶信息,因为他的思维框架能引导他的感知。
  • 产生错觉:在某些情况下,思维的错误推理或错误假设也会导致感知觉的扭曲,产生错觉,著名的“鸭兔图”就是典型例子,你的思维一旦将图形解读为“鸭子”,就很难再看到“兔子”,反之亦然。

一个生动的比喻:建筑师与工地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说明二者的关系:

  • 感知觉:就像建筑工地的原材料(砖、瓦、水泥、钢筋)和现场景象(地形、环境),这是最基础、最具体的存在。
  • 思维:就像建筑师的大脑,他/她:
    • 接收材料:感知觉提供了所有基础信息。
    • 设计蓝图:通过分析、综合,绘制出建筑的结构、功能和美学蓝图(这是思维的抽象和概括过程)。
    • 指导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师不断地根据蓝图来检查、纠正工人的操作,确保建筑符合设计(这是思维对感知觉的指导和调节)。
    • 预见未来:建筑师可以在脑中预想建成后的样子,并思考如何应对地震等风险(这是思维的间接性和预见性)。

没有工地(感知觉),蓝图(思维)就是空想;没有蓝图(思维),工地(感知觉)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无法建成有意义的建筑。


不同哲学视角下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不同哲学流派中也有不同的解读:

  • 经验主义:如洛克、休谟,强调一切知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经验,思维只是对这些经验材料的组合和加工,感知觉是第一位的。
  • 理性主义:如笛卡尔、康德,认为存在一些先天的、不依赖于感官的理性结构(如数学公理、道德律令),思维能够独立于感知觉获得普遍真理,思维是第一位的。
  • 康德的“综合”观点:康德试图调和二者,他认为,我们既需要有感官提供的“杂多”材料,也需要有先天固有的“知性范畴”(如因果、实体等思维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才能形成有意义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是动态、互补且循环的:

  1. 基础与升华:感知觉是感性认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理性认识,是对感知觉的升华。
  2. 相互依存:思维需要感知觉提供内容,感知觉需要思维来组织和赋予意义。
  3. 相互作用:思维指导我们如何去感知,而感知的结果又反过来修正和丰富我们的思维。

理解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类认知的本质,理解我们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构建起有序的知识体系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