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济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要明确,批判性思维并非“批判”或“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不盲从、不轻信,对信息、观点、论据进行审慎的分析、评估和重构。

同济大学的批判性思维,根植于其深厚的学术传统和独特的学科背景,并被打上了鲜明的“同济烙印”,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严谨、求实”的基石:源于工程与科学
同济大学以工科闻名,尤其是土木、建筑、交通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严谨”和“求实”是生命线,一个桥梁的设计、一个建筑的结构,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计算、验证和批判性审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对精确性、逻辑性和可靠性的极致追求,构成了同济批判性思维的科学内核。
- 表现:在学术研究中,强调数据要扎实,论证要严密,结论要经得起反复推敲,任何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跨界融合”的视野:源于综合性大学的格局
同济早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学科覆盖了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表现:一个城市规划问题,不能只从建筑学角度考虑,还需要结合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甚至伦理学的视角,批判性思维在这里体现为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元知识,从不同维度审视同一个复杂问题,从而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社会责任”的担当:源于“同舟共济”的校训
“同舟共济”是同济的灵魂,这赋予了批判性思维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智力或驳倒他人,而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 表现:在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时(如环保、公共卫生、城市治理),同济的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分析利弊,更会追问:“这样做对谁有利?对谁不利?是否公平?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它要求知识分子将个人思考与国家命运、社会福祉紧密相连。
“质疑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源于学术自由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独立思考,在同济的学术氛围中,鼓励学生和学者对现有理论、权威观点,甚至是“常识”提出质疑,这种精神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尤为突出。
- 表现: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提问和辩论,甚至是挑战老师的观点,学术评价体系也看重创新性和思辨性,奖励那些能够提出新视角、新证据、新理论的学者。
同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同济大学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体系设计
-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了大量旨在培养思辨能力的课程,如《批判性思维》、《逻辑学》、《科学史》、《哲学导论》等,为学生提供方法论工具。
- 专业课程中的融入:在专业课程中,强调“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在医学院,学生需要分析复杂的病例,而不是死记硬背;在法学院,学生需要通过模拟法庭,反复辩论案件;在建筑学院,设计方案需要经过多轮评审和批判性答辩。
- 写作与表达训练:强调高质量的学术写作和公开演讲,无论是课程论文还是毕业设计,都要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这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外在体现。
教学方法创新
- 小班化研讨课:相比于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课为师生互动、同学辩论提供了空间,教师扮演引导者而非知识灌输者的角色,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 案例教学法:引入真实的、复杂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进行决策和判断。
- 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则用于更高层次的讨论、分析和批判。
学术与文化氛围
- 丰富的讲座与论坛:学校经常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行业专家、社会名流举办讲座,内容涵盖前沿科技、社会热点、人文艺术等,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多元甚至对立的观点,在比较和思辨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 学生社团活动:辩论队、模拟联合国、读书会等社团是锻炼批判性思维的“练兵场”,学生需要快速阅读、逻辑构建、团队协作和公开辩论。
- 学术评价体系:鼓励创新和探索,对具有批判性、反思性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认可。
一个具体的例子:城市规划中的批判性思维
假设同济的一个城市规划团队要为一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
- 非批判性思维:可能只看到建筑老旧、设施落后,于是推倒重建,建起现代化的高楼,结果可能是破坏了原有的社区网络,导致原住民无法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城市记忆消失。
- 同济式批判性思维:
- 多维度审视:
- 社会学:这个社区的历史是什么?邻里关系如何?原住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通过访谈、问卷)
- 经济学:改造的资金从哪里来?改造后房价会上涨吗?如何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权益?
- 环境学:改造方案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如何保留现有的古树和绿地?
- 文化学:社区里有没有值得保护的历史建筑或集体记忆?如何在新设计中融入这些元素?
- 评估多种方案:
- 方案A:全部推倒重建。
- 方案B:进行微改造,内部更新,保留外部风貌。
- 方案C:部分拆除,部分保留,增加公共空间。
- 权衡利弊与伦理考量:
- 方案A效率最高,但社会成本最大。
- 方案C社会效益最好,但资金压力最大,实施最复杂。
- 团队可能会选择一个以方案C为主,结合方案B元素的混合方案,并辅以详细的社区参与和保障措施。
- 反思与迭代:改造完成后,还需要持续跟踪评估,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 多维度审视:
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可持续性。
同济批判性思维,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严谨求实”为根基,以“跨界融合”为视野,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以“追求真理”为精神的综合性思维模式,它不是孤立的技能,而是深深融入同济人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一种素养。
它培养出的学生,不满足于做一个“知道答案”的人,而是立志成为一个“提出好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人,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在多元观点中形成独立判断,并最终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同舟共济”的社会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这正是同济批判性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