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常识深度解析:从“思考”到“深思”,我们究竟在做什么?——论述思维的本质
** 在国考行测的常识判断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与哲学、心理学相关的题目,这些题目看似抽象,实则考验的是我们对世界运行基本规律的认知,而“思维”,正是这些规律的底层逻辑,本文将从国考考生的视角出发,层层剖析思维的本质,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提升我们认知世界、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

引言:当“常识”遇上“思维”,国考的“拦路虎”还是“垫脚石”?
各位备战国考的朋友们,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惑:面对一道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哲学题,或者在分析一段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只能凭感觉选择?这背后,往往不是知识点记不住,而是我们缺乏对“思维”这一工具的深刻理解。
思维,不是简单的“想”,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却又需要后天刻意训练的核心能力,理解思维的本质,就像拿到了一把万能钥匙,不仅能解锁常识判断中的难题,更能让我们在申论写作中展现出更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一个真正会“思考”的人。
思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
思维是什么?——从“大脑的CPU”到“认知的画笔”
从最根本的定义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这句话听起来很学术,我们把它拆解开来,用国考考生的“大白话”理解:
-
反映: 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就像照相机拍照,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即实践)获取信息,这些信息是思维的“原材料”,没有这些原材料,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
-
间接性: 这是思维与感觉、知觉最大的不同,我看到桌子是木头的,这是知觉,但我推断出“中国古代的桌子大多是实木的,因为当时工艺水平有限”,这就是思维,我没有亲眼见过古代的每一个桌子,而是通过已有的知识(历史、材料学)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国考中的“逻辑判断”题,正是对思维间接性的极致考察。
-
概括性: 思能帮助我们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我们看到“张三是好人,李四是好人,王五是好人”,我们的大脑会进行概括,形成“这个社区的人普遍素质较高”的结论,这种能力,让我们能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规律,是申论归纳概括材料能力的基础。
小结: 思维的本质,就是人脑这个“超级处理器”,利用实践获取的“原材料”,通过“间接”和“概括”两种核心算法,加工出对世界规律性认识的“成品”。
思维的“操作系统”:逻辑与想象,缺一不可
如果说思维是一台电脑,那么逻辑和想象就是它的两大核心操作系统,一个负责“严谨运算”,一个负责“创意拓展”。
逻辑思维:思维的“骨架”与“导航系统”
逻辑思维是思维严谨性的保证,它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确保我们的思考过程不跑偏、不自相矛盾,在国考中,逻辑判断、定义判断、事件排序等所有题型,都是在考察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 作用: 它让我们能清晰地构建论证链条,从A推导出B,再从B推导出C,在申论写作中,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才能获得高分。
- 本质: 逻辑思维的本质是求真,它追求的是结论的必然性和确定性。
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思维的“血肉”与“引擎”
如果说逻辑思维是骨架,那么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就是让思维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血肉与引擎。
- 形象思维: 我们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一个场景,比如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相应的画面,这对于理解文学、艺术,甚至是在解决一些空间想象类问题(如图形推理)时都至关重要。
- 创造性思维: 这是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它敢于打破常规,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古人看到树叶落水,想到造船;看到飞鸟,想到飞机,国考申论中提出“对策建议”,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小结: 思维的本质,是逻辑与想象的完美结合,逻辑确保我们“想得对”,想象保证我们“想得新”,一个优秀的思考者,必然是这两方面的平衡高手。
思维的“成长路径”: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人类的思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恰好与国考所强调的“认识论”不谋而合。
-
感性认识阶段: 我们通过感官接触世界,获得的是关于事物现象、片面、外部联系的认识,我们只知道“水是湿的,冰是冷的”,这是认识的起点。
-
理性认识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运用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我们通过科学实验,认识到“水是由H₂O分子构成的,其物理状态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国考考点链接: 这正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哲学原理的生动体现,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感性接触”(学习、观察、阅读),才能积累足够的素材,最终形成“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论),再用这个“理性认识”去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答题、工作)。
思维的本质,正是在这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如何锤炼我们的“思维肌肉”?——给国考考生的实战建议
理解了思维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它,这里提供几个“思维健身房”的训练方法:
-
多问“为什么”——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任何信息,不要全盘接受,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这样?”“有没有其他可能性?”“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这能有效锻炼你的逻辑分析能力。
-
结构化表达——锻炼逻辑组织能力: 尝试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复述一个故事,或者阐述一个观点,这能帮你理清思路,让你的表达更有条理,这正是申论写作的核心要求。
-
跨界学习——激发创造性思维: 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读一些历史、科幻、心理学、经济学的书籍,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最容易产生新的火花,申论的材料往往是综合性的,广阔的知识面是创造性思考的基础。
-
刻意练习“归纳”与“演绎”:
- 归纳: 看完一篇新闻,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核心内容。
- 演绎: 针对一个社会热点(如“直播带货”),先提出一个普遍观点(“需要加强监管”),然后思考它为什么成立,并寻找具体论据来支撑。
思维,是你最强大的“国考武器”
回到最初的问题,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玄学,而是一种基于实践、运用逻辑与想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不断循环迭代的,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核心能力。
对于国考而言,它不仅仅是常识判断和申论写作的得分点,更是贯穿整个考试,乃至你未来职业生涯的底层能力,当你真正理解了思维的本质,你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答题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思考者”。
从今天起,让我们把每一次做题、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观察,都看作是锤炼思维的机会,因为,会思考的人,才能看清世界的本质;能思考的人,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善思考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