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闻名于世,精选优质大米经浸泡、磨浆、蒸煮等多道工序制成雪白柔韧的米粉,配以秘制卤水——由草果、八角等二十余种香料慢熬而成,形成鲜香醇厚的灵魂汤底,佐以脆皮锅烧、卤牛肉等配料,再添酸豆角、辣椒等小料,造就层次丰富的口感,其魅力在于"干捞"与汤粉两种经典吃法:干捞粉凸显卤水本味,汤粉则讲究原汤化原食,历经300余年传承,这道非遗美食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精髓,又融合本地饮食文化,成为桂林最具代表性的味觉符号,以"柔韧爽滑、回味悠长"的特点吸引着八方食客。

桂林米粉作为广西传统名小吃,以其爽滑的口感和鲜美的汤底闻名全国,一碗地道的桂林米粉,从选米到成品需要经历十余道工序,每一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
原料选择:好米出好粉
制作桂林米粉首选陈年早籼米,这种米黏性适中,淀粉含量高,米粒需经过三道筛选:
- 去杂:人工剔除碎石、谷壳
- 按颗粒分级:保留大小均匀的米粒
- 色选:去除发黄变质的米粒
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会通过"咬米测试"判断品质:优质米咬断时会有清脆的"咔"声,断面呈现玻璃质光泽。
传统制作十二道工序
浸泡软化
将精选大米用25℃山泉水浸泡6-8小时,冬季需延长至10小时,水位始终高出米面10厘米,每隔2小时翻动一次。
磨浆细度
石磨低速研磨能保留米香,现代机械磨浆要控制转速在200转/分钟,浆液细度标准是:手指搓捻无颗粒感,滴在宣纸上不晕散。
发酵关键
磨好的米浆加入1%老浆引子,在陶缸中静置12小时,表面出现密集气泡,散发淡淡酒香时为最佳状态。
蒸制技巧
铜盘刷一层薄油,倒入2毫米厚米浆,猛火蒸90秒,见粉皮鼓起"蟹眼泡"立即出锅,传统蒸灶讲究"三把火":
- 第一把火烧水
- 第二把火升温
- 第三把火定形
切条定型
蒸好的粉皮晾至微温,用特制铡刀切成0.8厘米宽条状,老师傅切粉时讲究"三快":眼快、手快、刀快,每分钟可切200刀。
灵魂汤底的熬制秘诀
骨头选材

猪筒骨与牛骨按3:7比例搭配,加入两指宽的牛腱子肉,凌晨三点开始熬制,保持汤面"虾眼泡"状态6小时。
香料配伍
八角、桂皮、草果等12味香料需先用干锅焙香,关键是要加入桂林特产的罗汉果干,赋予汤底回甘。
去腻技巧
熬制过程中分三次撇油:
- 第一次去血沫
- 第二次取香脂
- 第三次留清汤
经典配料搭配
- 锅烧肉:五花肉先煮后炸,达到"金盔银甲"效果——表皮酥脆,内里绵软
- 卤牛肉:选用牛腿腱,卤制时加入豆腐乳,切片要逆纹路
- 酸豆角:本地青豆角用米汤发酵,脆度保持三天不变
- 辣椒酱:三种辣椒混合(指天椒、灯笼椒、牛角椒),用茶油慢炸
食用讲究
正宗吃法要遵循"三步曲":
- 干拌:先尝原味粉的米香
- 加料:按个人口味添加配料
- 喝汤:最后品鉴骨头汤的醇厚
米粉烫煮时间严格控制在12秒,捞出时要用竹漏勺颠三下沥水,冬季用粗粉吸汤,夏季用细粉爽口,这种时令调整体现了饮食智慧。
桂林米粉的魅力在于看似简单却暗藏匠心,从街边摊到星级酒店,这碗米粉承载着桂林人的味觉记忆,当筷子挑起雪白的粉条,热气裹挟着米香升腾时,便是最地道的桂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