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幼儿园思维课教案怎么设计才能激发孩子主动思考?

幼儿园思维活动教案:《动物找新家》

活动名称

动物找新家

幼儿园思维课教案怎么设计才能激发孩子主动思考?-图1

活动领域

核心领域: 思维训练、科学认知 融合领域: 语言表达、艺术表现(手工)、社会交往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 认识并说出至少4-5种常见动物及其主要生活习性(栖息地),如:鱼、鸟、兔子、猴子、青蛙等。
    • 理解“栖息地”的简单概念,即动物生活的地方。
  2. 能力目标:
    • 观察力与比较能力: 能够观察并比较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
    • 分类与归纳能力: 能够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它们正确地分类到不同的“家”(如水里、陆地、天空)。
    • 逻辑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线索(如动物的特征)推断出它应该住在哪里,并能简单说明理由。
    • 语言表达能力: 能用完整的句子描述“XX动物住在XX里,因为……”。
  3. 情感目标:
    • 对探索动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 在游戏中体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乐于助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 教具:
      • 一个大背景板,上面画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家”:蓝色海洋(水里)、绿色森林/草地(陆地)、蓝色天空(天空)
      • 若干张动物图片卡片(鱼、小鸟、兔子、猴子、青蛙、熊猫、老鹰、蛇、蝴蝶、螃蟹等)。
      • 一个神秘的“魔法口袋”,用于装动物卡片,增加神秘感。
    •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
      • 分组操作材料:为每组幼儿准备一套小号的“家”背景图(A4纸大小打印)和一套动物小卡片。
      • 可选:彩笔、胶水、剪刀(用于延伸活动)。
  2. 经验准备:
    • 幼儿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常见动物有初步的认识。
    • 教师在课前熟悉各种动物的栖息地知识,以便能灵活应对幼儿的提问。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约5分钟)

  1. 故事导入:

    教师神秘地拿出“魔法口袋”,对幼儿说:“小朋友们好!老师收到了一封来自森林王国的紧急信件,信上说,最近下了一场特别大的暴风雨,把小动物们的家都吹跑了,它们现在无家可归,好可怜啊!我们能不能当一次爱心小侦探,帮它们找到新家呢?”

  2. 引出主题:
    • 教师展示背景板上的“三个家”(海洋、森林、天空),提问:“看,这里有三个漂亮的新家,一个是蓝色的家(指向海洋),猜猜是谁的家?绿色的家(指向森林)呢?高高的蓝色的家(指向天空)又会是谁的家呢?”
    • 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激发他们的参与感。

(二) 基本部分:探索与发现,思维训练 (约15-20分钟)

  1. 集体游戏:“我是小小侦探”——观察与推理

    • 教师从“魔法口袋”里拿出一张动物卡片(如:小鱼),神秘地展示给幼儿。
    • 提问引导(关键环节):
      • “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呀?”(小鱼)
      • “它长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幼儿说出:有尾巴、有鳍、在水里游……)
      • 核心提问:“根据它的样子和它会做的事情,你们觉得它应该住进哪个新家呢?为什么?”
    • 鼓励幼儿表达: 请几位幼儿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教师给予肯定和引导,“哦,小明说小鱼有鳍,会游泳,所以住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个理由非常棒!”
    • 验证与总结: 教师将小鱼卡片“送”到海洋背景板上,并总结:“说得对!小鱼的家在水里,因为有水它才能呼吸和游泳,我们帮小鱼找到家啦!谢谢小侦探们!”
    • 重复游戏: 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拿出小鸟、兔子、猴子等卡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外形特征(小鸟有翅膀、兔子有长耳朵、猴子有灵活的四肢)和会做的事情(小鸟会飞、兔子会跳、猴子会爬树)来推理它们的家。
  2. 分组操作:“动物建筑师”——分类与巩固

    • 将幼儿分成3-4人一组,分发每组一套小背景图和动物卡片。
    • 提出任务: “请我们的小组合作,一起把你们桌子上的所有小动物都送回它们正确的新家吧!记得,送完之后要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XX动物住在XX里,因为它……’”
    • 教师巡回指导:
      • 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对遇到困难的幼儿进行启发式提问,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对于“青蛙”,可以问:“青蛙会游泳吗?它还会在哪里蹦蹦跳跳呢?”
      • 鼓励幼儿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 对有创意的分类方法或表达给予表扬。

(三) 结束部分:分享与延伸 (约5-10分钟)

  1. 成果展示与分享:

    • 请1-2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完成的“动物新家”,并请他们分享一个最有趣的动物及其回家理由。
    • 教师进行总结性表扬:“今天所有的小朋友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不仅帮助了小动物,还学会了用观察和思考来解决问题,你们都是最棒的思维小专家!”
  2. 活动延伸:

    • 艺术延伸: 在美工区,提供画纸和蜡笔,让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动物和它的家。
    • 语言延伸: 鼓励幼儿回家后把今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 区域活动延伸: 在益智区投放更多动物和栖息地的配对卡片,供幼儿自由操作。

活动反思

  1. 目标达成度: 大部分幼儿是否能够准确地将动物分类到对应的栖息地?他们是否乐于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2. 幼儿参与度: 游戏情境是否有效吸引了所有幼儿的注意力?分组操作时,幼儿的合作情况如何?
  3. 材料适宜性: 动物卡片的选择是否合适?背景图是否清晰、直观?是否需要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动物(如企鹅、骆驼)来满足大班幼儿的需求?
  4. 教师指导策略: 在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时,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给予了幼儿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时间?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是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5. 改进方向: 下次活动可以增加一个“猜谜”环节,教师描述动物的特征,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并送它回家,进一步锻炼逆向思维能力,或者,可以引入“动物食物链”的初步概念,进行更复杂的思维训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