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怎么用才高效?知识点梳理难不难?

这份导图以“文化发展的历程”为主线,按照中国和世界两大板块,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并突出每个时期的核心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及其社会背景。

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怎么用才高效?知识点梳理难不难?-图1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

  • 背景:
    •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
    •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 阶级:士阶层崛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 核心流派与主张:
    •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 孔子: “仁”(核心)、“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 荀子: “礼法并施”、“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
    • 道家 (老子、庄子):
      • 老子: “道”为世界本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 庄子: “齐物论”、逍遥自在、顺应自然。
    •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

    •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 影响:
    •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汉代)

  • 背景: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

  • 核心人物与事件:
    • 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新儒学特点: 吸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

      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 影响:
    •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儒家教育体系(太学)建立。

儒学的新发展 (宋明理学)

  • 背景:
    • 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
    • 三教合一趋势。
  • 流派与主张:
    • 程朱理学 (北宋二程 & 南宋朱熹):
      • 核心: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
      • 方法: “格物致知”。
      • 地位: 元朝后成为官方哲学。
    •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 明代王阳明):
      • 核心: “心”是宇宙的本源(“心即理”、“致良知”)。
      • 方法: “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4. 批判与继承 (明清之际)

  • 背景:
    •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 代表人物与主张:
    • 李贽: “异端”思想家,批判孔子权威,主张“童心说”。
    • 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 顾炎武: 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王夫之: 唯物思想家,批判理学。
  • 影响:
    • 对传统儒学进行反思和批判,具有启蒙色彩。
    • 未能成为主流思想。

第二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 四大发明:
    • 造纸术: 西汉已有,东汉蔡伦改进。
    • 印刷术: 隋唐雕版,北宋毕昇活字。
    • 火药: 唐朝炼丹家发明,宋元用于军事。
    • 指南针: 战国司南,北宋用于航海。
  • 其他科技:
    • 天文: 《甘石星经》、张衡地动仪、郭守敬《授时历》。
    • 医学: 《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李时珍《本草纲目》。
    • 数学: 祖冲之圆周率、珠算。

文学成就

  • 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源头)。
  • 楚辞: 浪漫主义源头(屈原《离骚》)。
  • 汉赋: 铺陈辞藻,气势恢宏。
  • 唐诗: 黄金时代(李白-浪漫,杜甫-现实,白居易-通俗)。
  • 宋词: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 元曲: 关汉卿《窦娥冤》。
  • 明清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艺术成就

  • 汉字演变: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书法:
    • 东汉:王羲之(“书圣”),《兰亭序》。
    • 唐代:颜真卿(雄浑),柳公权(骨力),张旭、怀素(草书)。
    • 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
  • 绘画:
    • 文人画: 强调个人情趣,追求神韵(宋以后主流)。
    • 风俗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 戏曲:

    南戏(宋代)-> 元杂剧 -> 明清昆曲、京剧。


第三部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

  •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
  • 代表: 林则徐、魏源。
  • 主张: 编译《四洲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末)

  • 背景: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 主张: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 意义: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冲击了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 (1915-1920s)

  • 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逆流。
  • 核心阵地: 《新青年》。
  • 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
  • 口号: “民主” (德先生) 与 “科学” (赛先生)
    •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鲁迅:白话文小说)。
  • 影响:
    • 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革命。
    •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传播: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 影响: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第四部分: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 (孙中山)

  • 背景: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 民族主义: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 发展: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

  • 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 形成过程:
    • 萌芽: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农民问题)。
    • 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共七大确立为指导思想。
    • 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

  • 背景: 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形成过程:
    • 酝酿: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形成: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成熟: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确立: 十五大写入党章。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
    • 内容: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地位: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
  •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 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地位:中共十七大写入党章。

第五部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 智者学派 (普罗泰格拉):
    • 核心: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意义: 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起源。
  • 苏格拉底:
    • 核心: “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 方法: “产婆术”(问答法)。

文艺复兴 (14-17世纪)

  • 核心: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追求现世幸福)。
  • 成就:
    • 文学: 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莎士比亚。
    • 艺术: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美术三杰”)。
  • 影响: 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束缚,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宗教改革 (16世纪)

  • 代表: 马丁·路德。
  • 主张: “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建立民族教会。
  • 影响: 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为启蒙运动创造了条件。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 核心: 理性 (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 代表与主张:
    • 英国: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洛克(天赋人权)。
    • 法国: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
    • 德国: 康德(人非工具,要独立思考)。
  • 影响:
    • 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 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飞跃。

第六部分: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经典力学 (17世纪)

  • 代表: 牛顿。
  • 成就: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运动三定律
  • 意义: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得到统一。

进化论 (19世纪)

  • 代表: 达尔文。
  • 成就: 《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影响: 挑战了神创论,对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对论与量子论 (20世纪初)

  • 相对论 (爱因斯坦):
    • 狭义相对论(E=mc²)、广义相对论(时空与物质的关系)。
    • 意义: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 量子论 (普朗克、玻尔等):
    • 描述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的规律。
    • 意义: 揭开了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现代物理学的另一大支柱。

科技革命与文学艺术

  • 浪漫主义文学 (18末-19中): 强调情感,追求个性解放(拜伦、雪莱、雨果)。
  • 现实主义文学 (19中): 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现实(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 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20后): 表现内心迷茫,手法荒诞、反传统(卡夫卡、毕加索)。

第七部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流派

  • 浪漫主义: 情感、理想、自然。
  • 现实主义: 揭露、批判、再现。
  • 现代主义: 荒诞、内心、反传统。

美术的主要流派

  •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前者强调理性与秩序,后者强调情感与色彩。
  • 现实主义: 库尔贝、米勒。
  • 印象派: 莫奈(光影变化)、梵高(后印象派,情感表达)。
  • 现代主义: 毕加索(立体主义,《格尔尼卡》)。

音乐与影视艺术

  • 音乐: 贝多芬(古典与浪漫主义桥梁)、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
  • 电影: 默片时代(卓别林)、有声电影、彩色电影、数字技术。
  • 电视: 诞生与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生活。

使用建议:

  1. 填充细节: 在每个分支下,可以继续填充具体的人物、事件、著作、名言等。
  2. 建立联系: 思考每个文化现象背后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对比分析: 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思想和艺术异同(如儒家与法家、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4. 制作成图: 可以使用XMind、MindMaster等软件将此文字框架转化为可视化的思维导图,便于记忆和复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