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跨度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历时14年,这场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以下从战争背景、主要阶段、重要战役、关键力量、历史意义等方面,通过系统梳理呈现抗日战争的全貌。
战争背景与爆发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先后发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占中国台湾及东北等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为转嫁国内矛盾,加紧策划侵华行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性抗战由此开始,面对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政治基础。
战争主要阶段
抗日战争可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各阶段特点鲜明,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阶段 | 时间 | 主要特征 | 关键事件 |
---|---|---|---|
战略防御阶段 | 1937年7月-1938年10月 |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敌后游击战配合,日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敌后战场首次胜利) |
战略相持阶段 | 1938年10月-1943年 |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日军以“以华制华”政策巩固占领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 | 百团大战、枣宜会战;皖南事变(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 |
战略反攻阶段 | 1944年-1945年8月 | 中国军队局部反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逆转,日本最终投降 |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美军太平洋战场反攻;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日本无条件投降 |
重要战役与战场
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战的军事格局。
正面战场:以国民政府军队为主导,承担了大规模会战的主要任务,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毙伤日军6万余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鼓舞全国士气;武汉会战使日军战线拉长,为战略相持奠定基础,长沙会战、滇缅战场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远征军与盟军协同作战,打通了国际交通线。
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百团大战重击日军“囚笼政策”,振奋全国民心;晋察冀、晋绥、山东等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关键力量与国际援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奋斗与国际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内团结: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的力量,知识分子开展文化抗战(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鼓舞人心);海外华侨捐款捐物,组织抗日团体(如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抗战(如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
国际援助: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苏联最早援华,提供军事物资并派遣志愿航空队;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对华援助,飞虎队来华作战;英国在滇缅战场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加速了日本投降。
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中国而言,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中国的图谋,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对世界而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长期牵制和消耗了日本大量陆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极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A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并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为抗战指明正确方向;二是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战略相持阶段成为抗战主战场,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三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各党派共同抗战,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与国民党消极反共行为作斗争,确保了统一战线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Q2: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关系是什么?
A2: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共同构成中国抗战的整体战略,在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大规模会战,如淞沪、太原、徐州会战等,迟滞了日军进攻,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如平型关战役配合太原会战),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战主战场,正面战场则继续牵制日军主力,两者在战略上形成相互支援的态势,这种“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双轨制,是抗日战争的独特战略格局,也是中国能够坚持长期抗战并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