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式思维,是指人们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影响后续问题的解决,这种思维模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提高效率),但更多时候,它表现出一系列消极的特征,这些特征是阻碍创新、导致决策失误和产生偏见的根源。

以下是定式思维的主要特征,我将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固执性与僵化性
这是定式思维最核心的特征,一旦形成某种思维模式,个体就倾向于将其固化和僵化,难以根据新信息或新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他们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只能透过这副眼镜看世界,而不会轻易更换眼镜。
- 表现:坚信“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老方法肯定没错”,对新的、不同的观点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和抵触。
- 例子:
- 商业上: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初期,固守于功能机时代的硬件优势和市场策略,迟迟不愿转型操作系统和生态系统,最终被市场淘汰,这就是典型的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来应对全新的市场变化。
- 个人生活中:一个人如果一直认为“学数学靠的是天赋”,那么当他遇到数学难题时,第一反应不是去寻找新的学习方法,而是认为自己“没有天赋”,从而轻易放弃。
路径依赖性
个体倾向于依赖过去成功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即使当前的问题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有更优的解决方案,他们依然会选择走“老路”,这就像一条被踩出的小路,走起来很省力,但可能不是通往目的地的最佳路线。
- 表现:重复使用熟悉但可能已过时的方法,不愿意探索新的可能性。
- 例子:
- 解决问题:一个公司习惯用“增加广告投放”来提升销量,当产品本身出现设计缺陷时,继续加大广告投入只会造成更大的浪费,而真正需要的是改进产品。
- 日常决策:每天上下班都走同一条熟悉的路线,即使那条路经常堵车,也不愿意尝试一条新路线,因为走新路线需要付出认知成本。
偏见与刻板印象
定式思维会将复杂的事物简化为固定的标签和类别,并对这些类别持有预设立场,这种简化处理虽然能快速认知世界,但极易导致偏见和歧视。
- 表现:根据地域、职业、性别、年龄等特征,对人或事进行简单化、概括化的判断。
- 例子:
- 地域偏见:“某某地方的人都很小气”、“东北人都很豪爽”,这些标签忽略了个体差异,是一种基于群体印象的定式思维。
- 职业偏见:“程序员都穿格子衫、不善言辞”、“销售都油嘴滑舌”,这种刻板印象阻碍了我们对个体进行客观、全面的了解。
功能固着性
这是定式思维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个具体表现,指个体在看到一个物体时,只想到它最常见、最基本的功能,而忽略了它可能存在的其他用途。
- 表现:思维被物体的“常规功能”所束缚,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 例子:
- 经典实验:给被试者一些图钉、火柴盒和蜡烛,要求将蜡烛固定在墙上且不能滴蜡在下面,很多人想不到将空火柴盒作为平台,因为他们只认为“火柴盒是用来装火柴的”,这就是功能固着。
- 日常生活中:看到易拉罐,只想到喝完就扔,而想不到它可以做成花盆、笔筒或工艺品。
主观性与选择性
定式思维会引导我们选择性地接收和解释信息,只看到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贬低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这被称为“确认偏误”。
- 表现: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用事实去套理论,而不是用理论去检验事实。
- 例子:
- 信息筛选:一个坚信“某种食物致癌”的人,会特别关注所有支持这一说法的“研究”和“新闻”,而对大量证明其安全的科学报告视而不见。
- 人际交往: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负面印象,那么他更容易注意到对方的缺点,并将其归因于对方的“本性”,而将对方的优点视为偶然。
低效性与保守性
当面临一个全新的、没有先例可循的问题时,定式思维会让人束手无策,因为他们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遵循,它也让人倾向于维持现状,害怕改变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 表现:在创新和变革面前反应迟钝,习惯于“守成”而非“开拓”。
- 例子:
- 组织管理:一个企业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层级和僵化的流程,当市场需要快速响应时,这种定式思维会使得决策链条过长,错失良机。
- 个人成长:一个人安于现状,害怕学习新技能、进入新领域,因为这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
定式思维的双刃剑
值得注意的是,定式思维并非一无是处,在日常生活中,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处理常规问题,节省认知资源,你每天早上刷牙,不需要重新思考“牙刷怎么拿”、“牙膏怎么挤”,这就是定式思维的积极作用。
在需要创新、变革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情境下,定式思维的上述消极特征就会成为巨大的障碍,它让我们看不见新的可能性,听不进不同的声音,走不出固有的怪圈。
认识到这些特征,并有意识地通过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进行批判性思考、保持开放心态等方式来打破定式思维的束缚,是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