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动物真无思维?人类如何判定?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哲学和科学问题,简单地说,“动物没有思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或者说至少是极其不准确的。

动物真无思维?人类如何判定?-图1

现代科学,特别是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提供了压倒性的证据表明,动物拥有思维,只是它们的思维形式和复杂程度与人类有显著差异。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思维”的定义是什么?

我们需要明确“思维”是什么,思维不仅仅是抽象的、基于语言的哲学思辨,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

  • 感知和认知: 处理感官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内在表征。
  • 学习和记忆: 通过经验获取信息并储存起来,以备将来使用。
  • 问题解决: 面对新情况时,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 决策和规划: 基于目标和预期后果做出选择。
  • 情绪体验: 感受快乐、恐惧、悲伤、愤怒等。
  • 自我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独立于环境和他人的个体。
  • 心智理论: 理解其他个体也有自己的思想、信念和意图(也称为“读心术”)。

如果用这个广义的定义来衡量,那么动物显然拥有思维。


动物思维的科学证据

以下是证明动物拥有不同形式思维的一些著名例子:

学习和记忆

  • 经典案例:巴甫洛夫的狗:狗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因为它学会了将铃声与食物联系起来,这是最基础的联想学习,是思维的基石。
  • 空间记忆: 松鸦和乌鸦能记住数千个食物藏匿点的位置,甚至能记住食物会腐败的时间,优先选择新鲜的,这表明了复杂的记忆和规划能力。

问题解决和使用工具

  • 黑猩猩: 不仅是简单地使用工具(如用树枝钓白蚁),它们还会制造工具,比如为了更有效地砸开坚果,会准备大小合适的石头作为“砧板”和“锤子”。
  • 乌鸦: 新喀里多尼亚乌鸦能弯曲树枝制作钩子来获取食物,这种工具制造能力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
  • 章鱼: 章鱼能解决迷宫问题,会搬运椰子壳作为移动的“盔甲”保护自己,表现出惊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划和未来导向

  • 松鸦: 如前所述,它们会根据食物是否会腐败来决定先吃哪个,这表明它们能对未来进行某种程度的规划。
  • 类人猿: 在实验中,黑猩猩会为了未来能获得更多奖励,而放弃眼前的小奖赏,这体现了延迟满足和长远规划的能力。

情绪和同理心

  • 大象: 会为死去的同伴举行“葬礼”,触摸和守护它们的尸体,表现出复杂的悲伤情绪。
  • 狗: 能敏锐地感知主人的情绪变化,并在主人悲伤时提供安慰,这表明了某种形式的同理心。
  • 老鼠: 实验证明,一只老鼠看到同伴被电击,会感到“痛苦”,并愿意花费代价去帮助同伴停止电击。

自我意识

  • 镜像测试: 大象、海豚、类人猿、喜鹊和一些鱼类,能够通过“镜像测试”,它们看到自己身上的标记(比如被涂上颜色),会尝试去摸自己身上而不是镜子里的标记,这被认为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指标。

抽象思维和沟通

  • 语言能力: 虽然动物没有人类的语法和词汇,但许多动物有复杂的沟通系统。
    • 蜜蜂的“摇摆舞”:能精确地告诉同伴食物源的方向、距离和质量。
    • 鲸鱼的“歌声”:有复杂的结构,可能用于求偶、导航和群体交流。
    • 非洲灰鹦鹉“亚历克斯”:经过训练,能理解颜色、形状、数量的概念,甚至能组合词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动物没有思维”?

这种观点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历史和文化原因:

  1. 笛卡尔的“动物机器”论: 17世纪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动物只是自动机,没有灵魂和思想,它们的行为只是纯粹的机械反应,这个观点在科学史上影响深远,导致了许多残酷的动物实验。
  2.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 这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看待世界的倾向,人们容易认为,只有像人类一样使用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推理的才算“思维”,而忽略了动物思维的不同形式。
  3. 无法直接观察: 思维是内在的、私密的体验,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一个动物的思维,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来推断其内在状态,这在科学上构成了挑战,但并不能作为否定其存在的理由。

动物拥有思维,这是一个科学事实。

它们的思维不是“没有”,而是“不同”,它们没有人类那样高度发达的、基于语言的抽象逻辑和哲学思辨能力,但它们在生存所需的领域——如感知、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社会互动和情感体验——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复杂的认知能力。

将人类的思维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生物,是一种狭隘的看法,承认动物拥有思维,不仅是对科学事实的尊重,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我们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