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思维的考核体系是其教学质量和师资选拔的核心环节,旨在全面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技巧及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掌握程度,整个考核流程设计科学,兼顾理论与实践,确保每一位走上讲台的教师都能胜任启发式、互动式在线数学思维教学任务。
考核目标与设计原则
豌豆思维的考核以“培养儿童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围绕“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儿童心理学”三大维度展开,设计原则包括: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既设定统一的知识基准,又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如数感、图形、逻辑推理等)设计差异化内容;过程性与结果性并重,通过模拟授课、案例分析等动态观察教师表现,同时结合笔试、试讲等结果评估;以儿童为中心,所有考核场景均围绕3-10岁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要求教师具备“换位思考”和“趣味化转化”能力。
与流程详解
豌豆思维的考核分为初筛、复考、终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层层递进,全面筛选优质师资。
(一)初筛阶段:基础能力把关
初筛采用线上笔试形式,重点考察候选人的学科知识储备和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通过率约40%。
- 学科知识测试:涵盖小学数学核心概念(如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思维拓展内容(如鸡兔同笼、植树问题等经典奥数题型),题目设置注重“反套路”,要求候选人不仅会解题,更能阐述“解题思路背后的数学思想”,例如通过“分一分”“画图法”等低龄儿童可理解的方式拆解复杂问题。
- 儿童心理学与应用题:结合3-10岁儿童的注意力时长(约15-20分钟)、认知发展阶段(如皮亚杰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等知识点,设计场景判断题。“当4岁幼儿在课堂上频繁走神时,教师应优先采取的措施是( )A. 立即批评制止 B. 转换为游戏化互动 C. 增加练习题量”,正确答案需体现对儿童行为动机的理解。
- 教案设计初评:要求候选人根据给定主题(如“分类与比较”)撰写一份15分钟的迷你教案,需包含“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互动环节设计、教具使用说明(如豌豆思维特色的动画课件)”,初筛阶段不要求完美,但需体现“儿童视角”,例如通过“帮小熊整理玩具”的生活化场景引入分类概念。
(二)复考阶段:教学实战模拟
复考通过率约30%,采用“线上模拟授课+现场答辩”形式,重点考察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互动引导技巧。
- 10分钟模拟授课:候选人需在无真实学生的情况下,对着镜头完成一段“虚拟课堂”,内容由考官随机抽取(如“认识钟表”“简单的推理游戏”),评估维度包括:
- 语言表达:是否使用儿童化、具象化的语言(如“时针哥哥走得慢,分针弟弟跑得快”),避免抽象术语;
- 互动设计:是否通过提问、角色扮演、手势模仿等方式调动“虚拟学生”,例如暂停课件假装等待学生回答,并用“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鼓励性语言;
- 课件运用:能否灵活运用豌豆思维的动画教具(如“太空探险”主题中的星球计数道具),将知识点融入故事情境。
- 即时答辩:授课结束后,考官会模拟课堂突发状况提问,“有孩子坚持认为‘三角形有三个角,圆没有角,所以圆比三角形小’,你会如何回应?”此类问题考察教师的“生成性教学能力”,即能否抓住儿童的错误认知,转化为探究性学习机会。
(三)终审阶段:综合素养评估
终审通过率约20%,由教学主管、资深教研员和儿童教育专家共同参与,采用“1对1深度面谈+真实课堂观摩”(试用期考核)。
- 教育理念与职业规划:通过提问“你认为数学思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平衡教学进度与儿童兴趣?”等,评估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否与豌豆思维“在游戏中思考,在探索中成长”的理念一致。
- 真实课堂观察:候选人需完成1节真实学员的试听课,教学主管全程记录其“课堂节奏把控”“个性化反馈”“情绪管理”等能力,面对内向不敢发言的孩子,教师是否主动降低提问难度,用“你愿意和老师一起数一数吗?”引导参与;面对注意力分散的孩子,能否用“我们的小眼睛要像小雷达一样,跟着老师的课件找宝藏哦!”等趣味化语言拉回注意力。
- 家长沟通模拟:设置场景“家长反馈‘孩子觉得上课有点难,不想继续了’”,要求教师模拟沟通话术,需体现“共情—分析—解决”逻辑,“我理解您的担心(共情),其实孩子遇到挑战是好事,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课堂游戏难度,先帮ta建立信心(分析),这周课后我会发一份家庭小游戏给您,我们一起帮孩子巩固(解决)。”
考核结果与持续发展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待改进”三个等级,仅“合格及以上”者可入职,但豌豆思维的考核并非“一考定终身”,教师入职后需接受季度教学质检(课堂录像抽查)、年度技能复评(新增教学模块考核),并参与“思维教学案例研讨会”“儿童心理学进阶培训”等,确保教学能力持续迭代,针对“如何用AI动画工具讲解‘平均分’”等新课题,教师需通过“设计-试讲-优化”的闭环考核才能正式应用课堂。
考核背后的逻辑:为什么这样设计?
豌豆思维的考核体系本质是“以终为始”的设计——其最终目标是让儿童“爱上思考,学会学习”,考核不仅关注“教师会教什么”,更关注“儿童能学到什么”,模拟授课中禁止“满堂灌”,要求教师每5分钟设计一个互动环节,正是基于儿童“注意力短暂”的认知特点;答辩环节强调“错误转化”,是为了培养教师的“成长型思维”,进而引导儿童从错误中学习。
相关问答FAQs
Q1:豌豆思维考核对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有限制吗?是否非数学专业无法通过?
A1:豌豆思维考核更看重“教学适配性”而非学历背景,虽然数学、教育相关专业候选人具有一定优势,但非专业候选人若通过学科知识测试,且在模拟授课、儿童心理等环节表现突出,同样有机会通过,有幼儿教育背景的候选人,即使数学知识储备稍弱,但因其更懂儿童互动技巧,常能在复考阶段脱颖而出,考核的核心是“能否将复杂知识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游戏化内容”,专业背景是加分项,但“儿童视角”和“教学热情”更为关键。
Q2:考核中的“模拟授课”没有真实学生,如何评估教师的互动效果?
A2:模拟授课虽无真实学生,但考官会通过“角色扮演”和“观察指标”进行精准评估,考官会扮演不同性格的“虚拟学生”:如活泼型学生频繁举手提问、内向型学生低头沉默、调皮型学生故意“跑题”,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考官使用标准化的“互动质量评估表”,从“提问设计”(是否开放性问题/分层提问)、“回应方式”(是否具体表扬/鼓励尝试)、“节奏把控”(是否预留学生思考时间)等12个维度打分,候选人需在授课后提交“互动设计说明”,阐述“为什么这样设计互动”“预期达到什么效果”,进一步验证其教学逻辑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