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浓缩了哪些核心思想?

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浓缩了哪些核心思想?-图1

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西方哲学史


第一部分:古希腊哲学 - 哲学的诞生

  • 核心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知识?
  • 分期与特点:
    • 前苏格拉底时期 (Pre-Socratics) - “自然哲学家”
      • 核心关注: 探索宇宙的 本原
      • 主要流派与人物:
        • 米利都学派:
          • 泰勒斯: 万物源于
          • 阿那克西曼德: 万物源于 无定
          • 阿那克西美尼: 万物源于
        • 毕达哥拉斯学派:
          • 毕达哥拉斯: 万物源于
        • 赫拉克利特:
          • 核心思想: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万物本原: ,强调 流变对立统一
        • 爱利亚学派:
          • 核心思想: 强调 存在 的唯一性、不变性和永恒性。
          • 巴门尼德: “存在存在,非存在不存在”。
          • 芝诺: 提出悖论,为“存在”辩护(如“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 多元论者:
          • 恩培多克勒: 万物由 水、火、土、气 四根构成,受 爱与恨 的力量驱动。
          • 阿那克萨戈拉: 万物由无数 种子 构成,受 心灵 的支配。
        • 原子论者:
          • 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 世界的本原是 原子虚空,世界是机械运动的结果。
    • 古典时期 - “人本主义转向”
      • 核心关注: 从自然转向 社会,伦理学和政治学成为焦点。
      • 代表人物:
        • 苏格拉底:
          • 核心方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 (通过诘问寻求真理)。
          • 核心思想: “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他认为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 柏拉图:
          • 核心思想: 理念论,存在一个由 理念/形式 构成的真实世界,我们感官接触的世界只是其不完美的摹本。
          • 著名比喻: 洞穴寓言
          • 政治哲学: 在《理想国》中描绘了由 哲学王 统治的理想城邦。
        • 亚里士多德:
          • 核心思想: 批判并继承柏拉图,认为理念不在世界之外,就在事物之中。
          • 核心贡献:
            • 形而上学: 探讨 实体四因说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 逻辑学: 创立 三段论,是传统逻辑的奠基人。
            • 伦理学: 幸福论,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实现 Eudaimonia (通常译为幸福或繁荣),通过践行 德性 来达成。
            • 政治学与物理学: 对后世影响深远。
    • 希腊化与罗马哲学 - “寻求安宁”
      • 核心关注: 个人如何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获得 幸福内心平静
      • 主要流派:
        • 犬儒主义:
          • 代表: 第欧根尼。
          • 核心思想: 摒弃一切世俗的财富、名誉和欲望,回归自然,过最简朴的生活。
        • 斯多葛主义:
          • 代表: 芝诺、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
          • 核心思想: 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思想、行为),接受自己不能控制的(命运),追求 智慧德性,以理性顺应自然。
        • 伊壁鸠鲁主义:
          • 代表: 伊壁鸠鲁。
          • 核心思想: 追求 快乐,但这种快乐是 静态的,即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通过理性消除对神和死亡的恐惧。
        • 新柏拉图主义:
          • 代表: 普罗提诺。
          • 核心思想: 结合柏拉图主义和东方神秘主义,认为万物是 “太一” 流溢出的结果,人生的目的是通过直觉回归“太一”。

第二部分:中世纪哲学 - “信仰寻求理解”

  • 核心问题: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上帝存在吗?如何证明?
  • 背景: 基督教神学成为主导思想,哲学成为 “神学的婢女”
  • 主要阶段与人物:
    • 教父哲学:
      • 任务: 用希腊哲学(主要是柏拉图主义)论证和阐释基督教教义。
      • 代表人物:
        • 奥古斯丁:
          • 核心思想: 提出 “光照说” (理性需要上帝之光的照耀才能认识真理),强调 原罪预定论恩典,其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基督教。
    • 经院哲学:
      • 方法: 运用 亚里士多德 的逻辑学和哲学体系进行严谨的逻辑论证。
      • 核心争论: 唯名论 vs. 实在论
      • 代表人物:
        • 托马斯·阿奎那:
          • 核心贡献: 系统性地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融合。
          • 上帝存在的证明: 提出 “五路证明”
          • 地位: 天主教会的“天使博士”。
        • 司各脱: 唯名论代表,强调意志高于理性。
        • 奥卡姆: 提出 “奥卡姆剃刀” 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第三部分:近代哲学 - “认识论的转向”

  • 核心问题: 我们如何获得知识?知识的来源和界限是什么?
  • 两大阵营:
    • 理性主义 - 大陆哲学
      • 核心观点: 理性 是知识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来源。
      • 代表人物:
        • 笛卡尔:
          • 名言: “我思故我在”
          • 方法: 普遍怀疑,寻找不可怀疑的基石,然后用理性演绎出整个知识体系。
        • 斯宾诺莎:
          • 核心思想: 一元论泛神论,认为上帝、自然和实体是同一的,一切事物都遵循必然的因果律。
        • 莱布尼茨:
          • 核心思想: 单子论,世界由无数精神性的“单子”构成,是 “前定和谐” 的。
    • 经验主义 - 英国哲学
      • 核心观点: 经验 (感觉经验) 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 代表人物:
        • 洛克:
          • 核心思想: 白板说,人心最初是白板,所有观念都来自经验。
          • 区分: 第一性质 (广延、形状) 和 第二性质 (颜色、声音)。
        • 贝克莱:
          • 核心思想: 存在就是被感知,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只有心灵和观念存在。
        • 休谟:
          • 核心思想: 极端的怀疑论者。
          • 区分: 观念关系 (数学) 和 事实问题 (经验),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关系,只是习惯性的联想。
    •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 代表人物: 伊曼努尔·康德
      • 核心问题: 如何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知识如何可能?
      • 核心思想:
        • 先天综合判断: 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先天),又能增加新知识(综合)。
        • 现象 vs. 物自体: 我们认识的是 “现象” (被我们认知结构加工过的世界),而 “物自体” (世界本身) 不可知。
        • 三大批判:
          • 《纯粹理性批判》: 研究认识能力,划定理性的界限。
          • 《实践理性批判》: 研究道德,提出 “绝对命令”
          • 《判断力批判》: 连接认识与道德,探讨美学和目的论。

第四部分:19世纪哲学 - “意志与生命”

  • 核心背景: 对启蒙理性和科学主义的反思与反叛。
  • 主要流派:
    • 德国古典哲学(延续)
      • 费希特: 强调 “自我” 的能动性。
      • 谢林: 提出 “同一哲学”,试图统一主观与客观。
      • 黑格尔:
        • 核心思想: 绝对唯心主义辩证法
        • 核心概念: “绝对精神” 通过正、反、合的辩证过程,在历史和世界中实现自我认识,历史是有目的、有理性的进程。
    • 意志主义与生命哲学
      • 叔本华:
        • 核心思想: 唯意志论,世界的本质是盲目的、痛苦的 生命意志,人生是一场悲剧,出路是通过艺术和禁欲来解脱。
      • 克尔凯郭尔:
        • 地位: 存在主义之父
        • 核心思想: 强调 “个体选择”“主观真理”“信仰的飞跃”,反对黑格尔的宏大体系。
      • 尼采:
        • 核心思想:
          • “上帝已死”:传统基督教道德已破产。
          • 权力意志: 生命的基本驱动力是追求力量和扩张。
          • 超人: 人类应超越传统道德,成为创造自己价值的“超人”。
          • 永恒轮回: 思想实验,考验你是否热爱你生命的每一刻。
    • 实用主义
      • 背景: 美国哲学,关注思想和概念的实际效用。
      • 代表人物:
        • 皮尔士: 提出实用主义原则。
        • 威廉·詹姆斯: 强调信念的 “现金价值”“有用性”
        • 杜威: 提出 工具主义,强调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第五部分:20世纪及以后哲学 - “语言的转向与多元发展”

  • 核心转向: 从关注“认识”转向关注 “语言”,哲学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语言问题。
  • 主要流派:
    • 分析哲学
      • 核心方法: 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
      • 分支:
        • 逻辑实证主义 (维也纳学派):
          • 核心思想: 哲学应是科学的逻辑,命题只有两种:分析命题 (逻辑真理) 和 综合命题 (经验事实),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意义的。
        • 日常语言哲学:
          • 代表: 维特根斯坦 (后期)、奥斯汀。
          • 核心思想: 哲学困惑源于对日常语言的误用,任务是通过细致的语言分析来“治疗”哲学。
      • 代表人物:
        • 弗雷格: 现代逻辑之父。
        • 罗素: 提出 “摹状词理论”“类型论”
        • 维特根斯坦:
          • 前期: 《逻辑哲学论》,提出 “图像论”,哲学应划清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
          • 后期: 《哲学研究》,提出 “语言游戏”“家族相似” 概念,强调意义即使用。
    • 欧陆哲学
      • 现象学:
        • 胡塞尔: 创始人,主张 “回到事物本身”,研究意识的直接结构和体验。
      • 存在主义:
        •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追问 “存在” 的意义,提出 “此在” 的概念。
        • 萨特: “存在先于本质”,人被 “抛入” 世界,是绝对自由的,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加缪: 探讨荒谬与反抗。
      •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 结构主义: 认为文化现象由深层的 “结构” 决定。
          • 代表: 索绪尔 (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 (人类学)。
        • 后结构主义: 解构结构,强调意义的 不确定性差异性
          • 代表: 福柯 (知识与权力)、德里达 (解构主义)。
      • 批判理论:
        • 法兰克福学派: 结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批判现代社会。
          • 代表: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 政治哲学
      • 罗尔斯: 《正义论》,提出 “作为公平的正义” 理论,包括 “无知之幕”两个正义原则
      • 诺齐克: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提出 “最小国家” 理论和个人权利的 “资格理论”

第六部分:核心哲学分支

  • 形而上学: 研究存在、实在、本质、时间、空间等终极问题。
  • 认识论: 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界限和确证。
  • 伦理学: 研究道德价值、行为准则、善恶、对错。
  • 逻辑学: 研究推理、论证的有效性形式。
  • 美学: 研究美、艺术和审美经验。
  • 政治哲学: 研究权力、正义、法律、政府和社会组织。

西方哲学史的主线

  1. 从自然到人: 古希腊哲学关注宇宙本原,后转向人的伦理与社会。
  2. 从理性到信仰: 中世纪哲学在神学框架下探索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3. 从信仰到理性: 近代哲学以理性为武器,重新确立知识的根基,实现了“认识论的转向”。
  4. 从理性到意志/生命: 19世纪哲学对启蒙理性进行反思,强调非理性的意志和生命体验。
  5. 从意识到语言: 20世纪哲学发生“语言的转向”,将哲学问题视为语言问题,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分道扬镳,走向多元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