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五年级上册思维训练题怎么解?

第一板块:逻辑推理与趣味数学

不依赖复杂的计算,而是需要孩子仔细审题,通过分析、排除、假设等方法找到答案。

五年级上册思维训练题怎么解?-图1

例题1:真假话问题

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位是老师,一位是医生,一位是工程师,现在知道:

  1. 老师和医生年龄不同。
  2. 最大的年龄不是医生。
  3. 医生和工程师是朋友。 请问:甲、乙、丙三人的职业分别是什么?

【解析】

  1. 分析关键信息:题目中关于“医生”的信息最多,所以我们可以从“医生”入手。
  2. 从条件1和条件2入手:“老师和医生年龄不同”说明老师 ≠ 医生。“最大的年龄不是医生”说明医生不是年龄最大的那个人。
  3. 从条件3入手:“医生和工程师是朋友”,这说明医生 ≠ 工程师。
  4. 得出结论:既然医生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工程师,那么医生只能是剩下的人,假设甲是医生。
  5. 验证:如果甲是医生,那么根据条件3,工程师和甲是朋友,所以工程师只能是乙或丙,根据条件2,医生(甲)不是年龄最大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就是老师,剩下的乙和丙中,年龄大的就是老师,另一个就是工程师。

【答案】 甲是医生,乙和丙中年龄较大的是老师,另一个是工程师。(具体是谁是老师谁是工程师,信息不足,但可以确定甲的职业)


例题2:数字谜题

在下面的乘法算式中,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请问,“我爱数学”四个字分别代表什么数字?

   我
 × 我爱
  ------
   数学
  我爱
  ------
  我爱数学

【解析】 这是一个经典的数字谜题,需要利用乘法的进位规则来推理。

  1. 分析竖式结构:这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结果是四位数。
    • “我” × “我爱” = “数学” (一个两位数)
    • “我” × “我” = “我爱” (一个两位数,且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都是“我”)
  2. 从关键点突破:我们先看“我” × “我” = “我爱”,这意味着一个一位数乘以自己,结果是一个两位数,且这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数字都和这个一位数相同。
    • 我们来尝试1-9:
      • 1×1=1 (不是两位数)
      • 2×2=4 (不是两位数)
      • 5×5=25 (十位是2,个位是5,不符合)
      • 6×6=36 (十位是3,个位是6,不符合)
      • 7×7=49 (十位是4,个位是9,不符合)
      • 8×8=64 (十位是6,个位是4,不符合)
      • 9×9=81 (十位是8,个位是1,不符合)
    • 看起来这个思路似乎不对,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整个竖式来看。
  3. 重新分析:观察竖式,“我爱数学” = “我” × “我爱” × 10 + “数学”。
    • 设“我”=A,“爱”=B,“学”=C,“数”=D。
    • 竖式可以表示为:A × (10A+B) = 10 × (100A+10B+C) + (10D+C)
    • 这个方程比较复杂,我们回到更直观的观察。
  4. 观察乘数和积:“我” × “我爱” = “数学” (两位数)。“我” × “我爱” × 10 + “数学” = “我爱数学” (四位数),这说明“我” × “我爱” 是一个两位数,而“我” × “我爱” × 10 是一个接近四位数的三位数。
  5. 尝试代入法:我们从“我”的可能值入手。“我”是一个一位数,且“我” × “我爱” 是两位数,我”不能太大。
    • 我”=1,我爱”=11,“我” × “我爱” = 11,不等于“数学”。
    • 我”=2,我爱”=22,“我” × “我爱” = 44,等于“数学”,我们代入验证:
         2
       × 22
       ------
         44   (数学)
        44    (我爱)
       ------
        484   (我爱数学)

      这个竖式是成立的。

    • 为了严谨,我们可以再试一个。“我”=3,“我爱”=33,“我” × “我爱” = 99,等于“数学”,代入验证:
         3
       × 33
       ------
         99   (数学)
        99    (我爱)
       ------
       1086   (我爱数学)

      这个竖式也成立。

【答案】 这道题至少有两个解:

  1. 解一:我=2,爱=2,数=4,学=4,算式:2 × 22 = 484。
  2. 解二:我=3,爱=3,数=9,学=9,算式:3 × 33 = 1086。 (注:这类谜题有时有唯一解,有时有多个解,关键在于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和验证的习惯。)

第二板块:数论与规律探索

考察孩子对数字特征的敏感度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例题3:找规律填数

请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上括号里的数。 1, 3, 7, 15, 31, ( ), 127

【解析】

  1. 观察相邻数差
    • 3 - 1 = 2
    • 7 - 3 = 4
    • 15 - 7 = 8
    • 31 - 15 = 16
  2. 发现差值的规律:差值分别是 2, 4, 8, 16,这是一个明显的规律,后一个差值是前一个差值的2倍。
  3. 计算下一个数:下一个差值应该是 16 × 2 = 32,所以括号里的数是 31 + 32 = 63。
  4. 验证:再下一个差值应该是 32 × 2 = 64,63 + 64 = 127,与数列最后一个数相符。

【答案】 括号里应填 63


例题4:数字特征问题

一个自然数,加上100后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再加上168后,又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请问这个数是多少?

【解析】

  1. 设立未知数:设这个自然数为 x
  2. 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 x + 100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可以表示为
    • x + 100 + 168 也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可以表示为
  3. 建立方程
    • x + 100 = a² ...(1)
    • x + 268 = b² ...(2)
  4. 消元:用方程(2)减去方程(1),得到:
    • (x + 268) - (x + 100) = b² - a²
    • 168 = b² - a²
  5. 因式分解:根据平方差公式 b² - a² = (b + a)(b - a)
    • (b + a)(b - a) = 168
  6. 分析因数对:因为 ab 都是自然数,且 b > a(b+a)(b-a) 都是自然数,(b+a) > (b-a)b+ab-a 的奇偶性相同(因为 ab 要么都是奇数,要么都是偶数)。
    • 我们来找出168的所有两个正整数的因数对:
      • 1 × 168
      • 2 × 84
      • 3 × 56
      • 4 × 42
      • 6 × 28
      • 7 × 24
      • 8 × 21
      • 12 × 14
    • 筛选出奇偶性相同的因数对:只有 12 × 14
  7. 解方程组
    • b + a = 14
    • b - a = 12
    • 将两个方程相加,得 2b = 26b = 13
    • b = 13 代入 b + a = 14,得 13 + a = 14a = 1
  8. 求解 x:将 a = 1 代入方程(1) x + 100 = a²
    • x + 100 = 1²
    • x + 100 = 1
    • x = 1 - 100 = -99
  9. 验证x = -99 不是自然数,这说明我们漏掉了什么,哦,因数对 (b+a)(b-a) 也可以是负数,但因为 b>a>0,所以它们都是正数,让我们重新审视因数对。(b+a)(b-a) 可以是 (168, 1), (84, 2) 等,我们再来试一组,6 × 28
    • b + a = 28
    • b - a = 6
    • 相加得 2b = 34b = 17,相减得 2a = 22a = 11
    • 代入方程(1):x + 100 = 11²x + 100 = 121x = 21
    • 验证:x + 100 = 121 (11的平方),x + 268 = 21 + 268 = 289 (17的平方),符合题意!

【答案】 这个自然数是 21


第三板块:图形与空间想象

需要孩子理解图形的特征,并能进行简单的组合、分割和变换。

例题5:巧求面积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厘米,以它的一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在正方形内画一个四分之一圆(如图),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想象一下:一个正方形,左上角有一个四分之一圆,阴影部分是正方形内,四分之一圆外的部分)

【解析】

  1. 分析图形构成:阴影部分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月牙形”区域,直接求这两部分面积比较麻烦。
  2. 使用“整体减去部分”的思想:阴影部分的面积 = 正方形的面积 - 四分之一圆的面积。
  3. 计算正方形面积:边长为4厘米,所以面积是 4 × 4 = 16 平方厘米。
  4. 计算四分之一圆面积:半径 r = 4 厘米,圆的面积公式是 πr²,所以四分之一圆的面积是 (1/4) × π × 4² = (1/4) × π × 16 = 4π 平方厘米。
  5. 求阴影面积16 - 4π 平方厘米。

【答案】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6 - 4π) 平方厘米。(如果取π≈3.14,结果约为 16 - 12.56 = 3.44 平方厘米)


例题6:图形分割

请将一个任意三角形(如图所示)沿直线剪两刀,剪成三块,使这三块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解析】 这是一个经典的几何变换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三角形和长方形之间的“桥梁”。

  1. 找到中点:找到三角形两条边的中点,在AB边上找到中点D,在AC边上找到中点E。
  2. 连接中点:连接DE,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DE平行于底边BC,并且长度是BC的一半。
  3. 第一次剪裁:沿着DE线剪开,这样,原来的三角形被分成了一个小的三角形ADE(顶角)和一个梯形DBCE(底部)。
  4. 旋转梯形:将梯形DBCE绕着DE的中点(或者任意一个顶点,比如D)旋转180度,因为DE是中位线,旋转后,梯形的底边BC会与原三角形的底边BC在一条直线上,并且长度相等,从而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 第二次剪裁: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把它变成长方形,需要剪开一个直角,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比如B)向对边作高(垂线),沿着这条高剪开。
  6. 拼成长方形:将剪下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到另一侧,就可以拼成一个标准的长方形了。

【答案】

  1. 任意三角形ABC,找到AB、AC的中点D、E。
  2. 连接DE,沿线DE剪开,得到△ADE和梯形DBCE。
  3. 将梯形DBCE绕DE旋转180°,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从顶点向对边作高,沿线剪开,将剪下的部分平移,即可拼成长方形。

给家长和孩子的建议

  1. 鼓励多角度思考:不要满足于一种解法,引导孩子思考“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2.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解题的思路、尝试和失败的过程,比最终答案更重要,和孩子一起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3. 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购物时计算折扣、规划旅行路线等,都是生活中的思维训练。
  4. 保持耐心和兴趣:思维训练是“慢功夫”,不要因为做不出来而气馁,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和解析能对您和您的孩子有所帮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