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标志是什么?

标志着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关键事件是语言的产生

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标志是什么?-图1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技能的掌握,更是儿童内部思维过程外化和可观察化的起点,在语言出现之前,儿童的思维活动是“内隐”的,我们无法直接知道他们想什么、如何思考,而语言的产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去观察和理解他们正在形成的思维。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以下几个核心思维能力的萌发和发展:


表征能力的出现

这是思维的核心,儿童开始能用一个符号(比如一个词“妈妈”)来代表一个具体的人或事物,这种“符号化”的能力是所有高级思维(如想象、推理、问题解决)的基础,在语言出现前,婴儿的表征更多是感觉和动作(比如看到奶瓶就知道要吃奶),而语言的出现,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头脑中用“符号”来思考和记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 概括性:儿童开始使用同一个词来指代一类事物,孩子学会了说“狗狗”,他不仅指家里的那只狗,也可能指公园里看到的所有四条腿、汪汪叫的动物,这说明他开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 间接性:儿童可以通过语言来思考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他可以谈论昨天发生的事、想象明天要去公园,或者描述一个他没见过的动物,这使他们的思维摆脱了对当前感知和直接动作的依赖,可以自由地在时间和空间中穿梭。

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的萌芽

当儿童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时(如“我饿了”、“我想要那个玩具”),他们也在逐渐构建一个“自我”的概念,语言让他们能够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感觉怎么样”,这是元认知(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思考)的最初萌芽。

社会性交流与协作的实现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儿童通过语言,不仅能与成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还能与其他儿童进行交流、协商、合作和游戏,这种社会性的互动极大地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因为他们在交流中需要理解他人观点、调整自己的逻辑、学习新的思维方式。


一个重要的补充: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

虽然语言是标志,但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时期是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约2-7岁)

这个阶段的开始,正是语言爆发性增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思维表现出以下特征,而这些特征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持:

  • 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很难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著名的“三山实验”,他们会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无法想象坐在对面的别人看到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他们思维视角的局限性。
  • 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生命和意识,孩子会对玩具娃娃说话,认为太阳在跟着他跑,这体现了他们用拟人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 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无法反向思考,他们能理解A比B长,但很难理解B比A短。
  • 直觉性思维:依赖事物的表面现象和直觉进行判断,而不是逻辑,他们可能认为一杯水倒进一个又高又瘦的杯子里就变多了,因为“它看起来更高了”。

语言的产生是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最直接、最外显的标志,它标志着儿童开始具备符号表征、概括、间接思考等核心思维能力,并为其进入前运算阶段——一个充满想象、自我中心但逻辑思维尚不成熟的时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穿上这件“外衣”,我们才得以窥见儿童内心那个丰富而独特的思维世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