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幼儿思维课程教案,如何设计更有效?

幼儿思维课程教案:《动物回家》

活动名称

《动物回家》—— 分类与推理游戏

幼儿思维课程教案,如何设计更有效?-图1

适用年龄

3-5岁(可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调整难度)

活动领域

核心领域: 科学、数学(分类、对应) 融合领域: 语言、艺术、社会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 认识并说出至少3-4种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主要特征(如:生活在水里、会飞、有四条腿等)。
    • 理解“分类”的概念,能根据动物的一个或两个明显特征(如居住地、食物、外形特征)将动物进行正确分类。
    • 初步发展观察、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2. 能力目标:

    • 能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并说明自己分类的理由。
    • 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发展初步的协作能力。
    • 锻炼手眼协调和动手操作能力(如摆放卡片、贴纸等)。
  3. 情感目标:

    • 对探索动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 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 懂得关心和爱护小动物,萌发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 教具:
      • 大幅背景板或三张大白纸,分别画上或贴上“天空”、“陆地”、“大海”三个不同的“家园”场景。
      • 一套尺寸较大的动物卡片(约15-20张),包含:
        • 天空的动物: 小鸟、蝴蝶、蜻蜓、蝙蝠
        • 陆地的动物: 小兔子、大象、狮子、长颈鹿、小狗
        • 大海的动物: 小鱼、海豚、鲸鱼、章鱼
        • (可选)增加一些“干扰项”,如:企鹅(可归为陆地或海洋,引发讨论)、瓢虫(可归为陆地或天空)。
      • 一个神秘的“魔法袋”,用于装动物卡片。
      • 欢快的背景音乐(如《动物狂欢节》)。
    •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
      • 每位幼儿一套小号的动物卡片和分类底板(底板上画有三个小区域,分别代表天空、陆地、大海)。
      • 用于奖励的小贴纸(如“智慧星”、“合作星”)。
  2. 经验准备:

    •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动物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 教师在活动前与幼儿进行过关于动物特征的简单谈话。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约5分钟)

  1. 律动热身: 播放欢快的动物音乐,带领幼儿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如:小鸟飞、小鱼游、小兔跳),活跃课堂气氛。
  2. 故事引入:
    • 教师神秘地拿出“魔法袋”,说:“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神奇的魔法袋,里面住着许多可爱的动物朋友,可是,它们在森林里玩得太开心,天黑了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急得哭了起来,我们一起来帮帮它们,好不好?”
    • 提问引导:“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朋友的家在哪里吗?”(鼓励幼儿自由回答)

(二) 基本部分:探索发现,学习分类 (约15-20分钟)

  1. 集体讨论,认识特征:

    • 教师从“魔法袋”中逐一出示动物卡片(如小鸟),引导幼儿观察。
    • 提问:“看,这是谁呀?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的家在哪里呢?”
    • 引导幼儿说出小鸟的特征:“有翅膀”、“会飞”,并得出结论:“小鸟的家在天空。”
    • 用同样的方法,集体讨论小鱼、小兔子等动物,将它们的主要特征和“家”对应起来。
  2. 示范操作,学习分类:

    • 教师展示“天空、陆地、大海”的大背景板。
    • 拿出一张动物卡片(如海豚),提问:“这是谁?它的家在哪里?我们应该把它送回哪里呢?”
    • 请一位幼儿上前,将海豚卡片贴到“大海”的场景中。
    • 教师追问:“你为什么把它送到大海里呀?”(引导幼儿说出理由:“因为海豚生活在水里,会游泳。”)
    • 再拿出一张“干扰项”卡片(如企鹅),提问:“那企鹅呢?它的家在哪里呢?”
    • 引导幼儿讨论:企鹅虽然不会飞,但它生活在水里,也生活在冰冷的陆地上,教师可以解释:“有些动物的家比较特别,企鹅的家在冰冷的陆地,但它也要在海里找食物,我们可以把它送到陆地,因为它大部分时间在陆地上生活。” 这个环节可以激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
  3. 分组合作,动手操作:

    • 将幼儿分成2-3组,每组一套大卡片和背景板。
    • 教师发出指令:“请小组里的朋友们一起合作,把你们手里的动物宝宝都送回自己的家吧!”
    • 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分类情况,并适时介入提问,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 对一个犹豫不决的幼儿问:“你看,小兔子有四条腿,它是在水里游还是在地上跑呢?”
    • 鼓励幼儿在小组内交流:“你为什么把这只蝴蝶送到天空去?”
  4. 分享交流,巩固认知:

    • 各小组完成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动物家园”。
    •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你们是怎么帮动物们找到家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 请幼儿指着自己分类好的动物,说出它的名字和回家的理由,对表达清晰、分类正确的幼儿给予“智慧星”贴纸奖励。

(三) 结束部分:游戏延伸,情感升华 (约5分钟)

  1. 游戏“动物找家”:

    • 将教室地面划分为“天空”、“陆地”、“大海”三个区域(可以用绳子或地垫标识)。
    • 教师扮演“森林之王”,说:“天亮了,动物们要出来活动啦!请小动物们听清楚我的指令,快快找到自己的家!”
    • 教师发出指令:“所有会飞的动物,快回家!”(幼儿模仿小鸟、蝴蝶等飞向“天空”区域)。
    • 继续发出指令:“所有在水里游的动物,快回家!”“所有在地上跑的动物,快回家!”
    • 这个环节让幼儿在身体运动中再次巩固分类概念。
  2. 总结与情感教育:

    •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帮助了这么多小动物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棒!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家,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的家,不让它们迷路,好吗?”
    • 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 区域活动:

    • 益智区: 投放更多不同特征的动物卡片(如按食性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按胎卵生分等),让幼儿进行更复杂的分类游戏。
    • 美工区: 提供画纸、彩泥、毛根等材料,让幼儿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并把它“送”到相应的“家园”场景中。
    • 阅读区: 投放关于动物习性和栖息地的绘本,如《动物百科》、《好饿的毛毛虫》等。
  2. 家园共育:

    •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动物世界》等纪录片,或去动物园、水族馆实地观察,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 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猜动物”的游戏,通过描述特征来让对方猜是什么动物。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旨在将抽象的“分类”概念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 成功之处:

    1. 情境创设有效: “动物迷路”的情境迅速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同情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活动目标自然融入。
    2. 环节层层递进: 从集体认知到示范操作,再到分组合作,最后到游戏巩固,难度逐步提升,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
    3. 注重幼儿表达: 在每个环节都设置了提问,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和理由,有效促进了其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4. 多领域融合: 活动不仅锻炼了思维,还融入了艺术(模仿)、语言(表达)、社会(合作)等多个领域,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 不足与改进:

    1. 个体差异关注: 在分组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能力强的幼儿包办代替的情况,下次活动可以明确分工,如“你负责拿卡片,你负责贴”,确保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
    2. 材料准备: 如果班级幼儿人数较多,可以准备多套操作材料,避免等待时间过长,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可以提供带有动物图片和特征提示的分类底板。
    3. 挑战性提升: 对于思维活跃的幼儿,可以引入“双重特征”的分类,如“既会游泳又有四条腿的动物是谁?”(如河马、海豹),增加活动的挑战性。

这是一次成功的思维启蒙活动,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思,真正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