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定义
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是一种专业性的、技术性的思维方式,它以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为唯一和最高的出发点,旨在解决具体案件或问题,其核心是“依法办事”,即运用法律概念、规则、程序和方法,来分析事实、寻找法律依据、并得出符合法律逻辑的结论。

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工匠思维”或“工程师思维”,它关注的是如何精确地运用现有的“法律工具”来完成任务。
- 法律条文、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程序正义、法律解释。
- 主体:主要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务等。
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一种宏观的、价值性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仅以法律为工具,更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和价值理念作为思考问题的根本遵循,其核心是“良法善治”,即不仅要考虑行为是否合法,更要思考法律本身是否良善,以及法律实施的目的是否为了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公权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战略家思维”或“哲学家思维”,它关注的是法律背后的价值、法律的正当性以及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终极目标。
- 法律至上、权力制约、权利保障、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保障。
- 主体: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掌握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立法者和司法者。
核心要素对比
| 维度 | 法律思维 | 法治思维 |
|---|---|---|
| 思考起点 | 以法律条文为中心,遇到问题,首先想“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 以法治价值和原则为中心,遇到问题,首先想“这样做是否符合公平正义?是否保障了权利?” |
| 核心关切 | 个案的合法性与技术性,追求对具体案件的“正确”裁决,注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 | 制度的正当性与价值性,追求整个法律体系和治理过程的“优良”,注重法律背后的价值导向。 |
| 对法律的态度 | 将现行法视为权威和依据,即使法律有缺陷,也首先要尊重和适用,然后通过法定程序(如上诉、立法建议)来修正。 | 审视法律的良善性,不仅要求“有法可依”,更要求“所依之法”是良法,会反思“恶法亦法”的困境。 |
| 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 侧重于用法律来分配和认定权力与权利,明确谁有权做什么,谁有权获得什么。 | 侧重于用法律来**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权力必须被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权利不应被任意侵犯。 |
| 思维方式 | 逻辑推理、概念分析、三段论,严格遵循“大前提(法律)-小前提(事实)-判决)”的演绎逻辑。 | 价值衡量、利益平衡、后果评估,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更深层次的价值判断,考虑决策的社会效果和长远影响。 |
| 目标 | 实现个案的公正裁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统一适用。 | 实现社会的良法善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长治久安。 |
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并非对立,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法治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层次。
-
法治思维是法律思维的“灵魂”和“方向”。
- 如果没有法治思维的指引,法律思维就可能沦为僵化的“法条主义”或“工具主义”,法官可能机械地适用一个不公正的法律,律师可能钻法律空谋取不当利益,这会损害法治的根基。
- 法治思维为法律思维注入了价值和目的,确保法律的每一次适用,都是在朝着“良法善治”的目标迈进。
-
法律思维是法治思维的“载体”和“基石”。
- 如果没有法律思维作为基础,法治思维就会变成空洞的口号和道德说教,公平正义、权力制约等理念,必须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程序和法律解释来实现。
- 法律思维将抽象的法治价值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案,是法治精神得以在现实中落地生根的“技术保障”。
一个生动的比喻:
- 法治思维就像是建筑设计的理念和蓝图,它决定了这座大厦(法律体系)是否坚固、美观、宜居(公平正义、保障人权)。
- 法律思维就像是建筑工匠的技术和工艺,它确保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严格按照图纸和标准来施工,保证大厦的质量和安全性(准确适用法律)。
没有好的设计,工艺再好也只是建了一座危楼;没有好的工艺,再好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
应用场景举例
场景:城市管理部门要拆除一处违章建筑。
-
纯粹的法律思维:
- 第一步:查阅《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确认“违章建筑”的定义和认定标准。
- 第二步:调查取证,确认该建筑确实符合法律定义的“违章”要件。
- 第三步: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向业主下达《限期拆除通知书》,告知其陈述、申辩的权利。
- 第四步:如果业主在期限内未拆除,则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 整个过程完全合法,程序正义得到了保障,但这个过程可能忽略了业主是否有实际困难,或者当初为何会违章建设等深层问题。
-
融入法治思维的思考:
- 在启动法律程序之前,会先进行价值衡量:
- 权力制约: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证据和法律依据来认定这是“违章”?我们的执法过程是否会滥用权力?
- 权利保障:拆除行为对业主的财产权会造成何种影响?是否给予了业主充分的救济途径?除了强制拆除,是否有更柔和、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如补办手续、罚款后保留等)?
- 公平正义:我们的执法标准是否统一?为什么只拆这一处,而其他类似情况没被处理?这背后是否存在不公?
- 社会效果:强制拆除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如何既能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又能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 在法治思维的指引下,最终的执法行为可能依然是依法拆除,但整个过程会更具人情味和合理性,可能会主动与业主沟通,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让执法行为不仅“合法”,更“合情、合理、合乎正义”。
- 在启动法律程序之前,会先进行价值衡量:
| 法律思维 | 法治思维 | |
|---|---|---|
| 本质 | 工具理性 | 价值理性 |
| 焦点 | 法律如何被适用 | 法律为何被如此适用 |
| 层次 | 技术层面、操作层面 | 宏观层面、理念层面 |
| 关系 | 法治思维是法律思维的升华和指引,法律思维是法治思维的具体化和实践。 |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既要大力培养法律人的专业法律思维,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和统一;更要全社会,特别是公权力执掌者,普遍树立和践行法治思维,确保我们的法律体系是良法,我们的法律实践是为了善治,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