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思维导图以核心章节为骨架,提炼了每个章节的核心考点和关键逻辑,帮助您建立知识框架,理清学习思路,高效备考。

《初级会计实务》思维导图
核心逻辑: 以“资产”为核心,逐步扩展到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最终通过财务报表进行汇总和呈现。
第一部分:会计基础 (总论)
- 1 会计概念与职能
- 概念: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一个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 职能: 核算职能(基础) + 监督职能(质保)。
- 2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 四大假设:
- 会计主体: 空间范围(为谁记账)。
- 持续经营: 时间范围(假设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
- 会计分期: 时间分段(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
- 货币计量: 计量尺度(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 会计基础:
- 权责发生制: 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为标准(核心)。
- 收付实现制: 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准(行政、事业单位部分业务使用)。
- 四大假设:
- 3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四大基本要求)。
- 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四大补充要求)。
- 4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 会计要素(六大类):
- 资产: 过去交易形成,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带来经济利益。
- 负债: 过去交易形成,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
- 所有者权益: 资产 - 负债 = 净资产。
- 收入: 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 费用: 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总流出。
- 利润: 收入 - 费用。
- 会计科目: 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
- 会计要素(六大类):
- 5 会计等式与借贷记账法
- 会计等式: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静态/财务状况等式,恒等)。
- 收入 - 费用 = 利润(动态/经营成果等式)。
- 扩展等式: 资产 + 费用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 借贷记账法:
- “借”和“贷”为记账符号。
- 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 各类账户结构:
- 资产、费用类:增加记“借”,减少记“贷”。
-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增加记“贷”,减少记“借”。
- 会计等式:
第二部分:资产 (核心章节)
- 1 货币资金
- 库存现金: 核算、清查(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
- 银行存款: 核算、核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 其他货币资金: 外埠存款、银行汇票、银行本票、信用卡存款等。
- 2 应收及预付款项
- 应收票据: 取得、收回、贴现(关键计算)。
- 应收账款: 入账价值(价款、税费、代垫运费等),商业折扣 vs. 现金折扣(总价法)。
- 预付账款: 核算。
- 其他应收款: 核算范围(如备用金、应收股利/利息、代垫款等)。
- 应收款项减值: 坏账准备的计提(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账务处理(计提、转回、核销)。
- 3 交易性金融资产
- 概念: 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 核算:
- 取得:按公允价值(包含已宣告但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利息)入账。
- 持有期间:确认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现金股利/利息(计入“投资收益”)。
- 出售: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4 存货
- 确认与初始计量: 按成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入账。
-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
- 原材料: 实际成本法 vs. 计划成本法(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
- 包装物与低值易耗品: 摊销方法(一次摊销法、分次摊销法)。
- 委托加工物资: 核算成本(材料成本、加工费、运费、消费税等)。
- 库存商品: 核算。
- 存货清查与减值: 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与转回。
- 5 固定资产
- 确认与初始计量: 按成本(买价+相关税费+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必要支出)入账。
- 折旧:
- 影响因素:原值、预计净残值、使用寿命。
- 计提范围:当月增加当月不提,当月减少当月照提。
- 计算方法: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 后续支出: 资本化(计入成本) vs. 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 处置: 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清理净损益计入“资产处置损益”。
- 6 无形资产
- 确认与初始计量: 按成本(外购、投资者投入、自行研发等)入账。
- 内部研发支出: 研究阶段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支出满足条件时资本化。
- 摊销: 自可供使用当月起开始摊销,处置当月停止摊销。
- 处置: 取得处置收入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处置损益”。
第三部分: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 1 短期借款与应付及预收款项
- 短期借款: 取得、计提利息、归还的核算。
- 应付票据: 商业汇票的核算。
- 应付账款: 入账价值(总价法)。
- 预收账款: 核算。
- 应付职工薪酬: 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等的核算。
- 2 应交税费
- 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已交税金)和小规模纳税人的核算。
- 消费税: 生产、委托加工、进口环节的核算。
- 其他税费: 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
- 3 长期借款与应付债券
- 长期借款: 本金、利息费用的核算(资本化 vs. 费用化)。
- 应付债券: 债券的发行、利息计提、到期偿还的核算。
- 4 所有者权益
- 实收资本(或股本): 投入资本的核算。
- 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
- 留存收益:
- 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的计提和使用。
- 未分配利润: 期初未分配利润 + 本年净利润 - 提取盈余公积 -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 期末未分配利润。
第四部分:收入、费用与利润
- 1 收入
- 销售商品收入: 确认条件(五个条件)、计量、账务处理(通常与成本结转配比)。
- 提供劳务收入: 在同一会计期内完成 vs. 跨期(完工百分比法)。
-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如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
- 2 费用
- 营业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 税金及附加: 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 期间费用:
- 销售费用: 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广告费、运输费、销售人员薪酬)。
- 管理费用: 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行政人员薪酬、办公费、业务招待费、无形资产摊销)。
- 财务费用: 筹资活动发生的费用(利息支出、手续费、汇兑损益)。
- 3 利润
- 利润构成:
- 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期间费用 - 信用减值损失 - 资产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 投资收益 + 其他收益 + 净敞口套期收益 + 资产处置收益。
- 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 净利润: 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 营业外收支: 非日常活动发生的利得和损失(如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利得/损失、捐赠利得/支出)。
- 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
- 利润构成:
第五部分:财务报表 (成果输出)
- 1 资产负债表
- 概念: 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如12月31日)财务状况的报表。
- 结构: 账户式(左:资产;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 编制依据: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2 利润表
- 概念: 反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如2025年全年)经营成果的报表。
- 结构: 多步式(计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 编制依据: “收入 - 费用 = 利润”。
- 3 现金流量表
- 概念: 反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 结构: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核心部分(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如购建固定资产、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如吸收投资、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 4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 概念: 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经济法基础》思维导图
核心逻辑: 以法律关系为基础,围绕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个人、单位)和行为(支付、核算、纳税、解决争议)展开。
第一部分:总论 (法律基础)
- 1 法律基础
- 法律关系: 主体(个人、组织)、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内容(权利和义务)。
- 法律事实: 法律事件(不以意志为转移,如地震)、法律行为(以意志为转移,如签订合同)。
- 2 经济纠纷解决途径
- 仲裁: 一裁终局,自愿原则。
- 民事诉讼: 两审终审制(一审、二审),特殊程序(如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
- 行政复议: 上一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 行政诉讼: 民告官,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 3 法律责任
- 民事责任: 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
- 行政责任: 行政处罚(警告、罚款、吊销执照)、行政处分(警告、记过等,针对内部人员)。
- 刑事责任: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附加刑。
第二部分:会计法律制度 (核心规范)
- 1 会计法律制度构成
- 法律:《会计法》(核心)。
- 行政法规:《总会计师条例》等。
- 部门规章:《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
- 2 会计核算
- 核算要求: 真实、完整,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 会计凭证: 原始凭证(填制、审核要求)、记账凭证。
- 会计账簿: 建立、登记要求。
- 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要求(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 3 会计监督
- 内部监督: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单位内部进行监督。
- 政府监督: 财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如税务、审计)监督。
- 社会监督: 注册会计师审计、单位和个人检举。
- 4 机构和人员
-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职资格。
- 从业资格: 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现已取消,但专业能力要求仍在)。
- 会计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 5 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
- 单位: 罚款、通报、吊销会计资格证书。
- 直接责任人: 罚款、行政处分、吊销会计资格证书、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部分: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资金流动)
- 1 支付结算概述
- 原则: 恪守信用、履约付款;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银行不垫款。
- 支付工具: 票据、银行卡、结算方式(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
- 2 银行结算账户
- 分类:
- 基本存款账户: 办理日常转账和现金收付,一个单位只能开立一个。
- 一般存款账户: 办理转账、现金缴存,但不能办理现金支取。
- 专用存款账户: 用于办理各项专用资金的收付。
- 临时存款账户: 因临时经营活动需要开立。
- 分类:
- 3 银行卡
- 分类: 贷记卡(透支)、准贷记卡(少量透支)、借记卡(不能透支)。
- 计息规则: 贷记卡免息还款期(最长56天+25天),最低还款额。
- 4 票据
- 票据行为: 出票、背书、承兑、保证。
- 票据权利: 付款请求权、追索权。
- 汇票: 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
- 本票: 银行本票。
- 支票: 现金支票、转账支票、普通支票。
- 5 结算方式
- 汇兑: 电汇、信汇。
- 托收承付: 适用于异地国有企业、供销合作社等。
- 委托收款: 适用于单位和个人各种款项的结算。
第四部分:增值税、消费税法律制度 (核心税种)
- 1 增值税
- 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
- 征税范围: 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以及进口货物。
- 税率与征收率:
- 一般纳税人:13%、9%、6%等税率。
- 小规模纳税人:3%(减按1%征收)、5%等征收率。
- 应纳税额计算:
- 一般纳税人: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
- 小规模纳税人: 销售额 × 征收率。
- 税收优惠: 免征、减征项目(如个人销售住房)。
- 2 消费税
- 纳税人: 在中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 征税范围: 烟、酒、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小汽车、摩托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实木地板、一次性木筷、电池、涂料等。
- 税目与税率: 从价定率、从量定额、复合计征。
- 应纳税额计算:
- 从价定率:销售额 × 比例税率。
- 从量定额:销售数量 × 定额税率。
- 复合计征:销售额 × 比例税率 + 销售数量 × 定额税率。
第五部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所得税)
- 1 企业所得税
- 纳税人: 居民企业(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企业(有限纳税义务)。
- 征税对象: 居民企业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非居民企业来源于境内的所得。
- 税率: 基本税率为25%,优惠税率(如20%、15%)。
-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 收入总额 - 不征税收入 - 免税收入 - 各项扣除 - 以前年度亏损。
- 扣除项目: 成本、费用、税金、损失等。关键: 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公益性捐赠等的税前扣除限额。
- 2 个人所得税
- 纳税人: 居民个人(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个人(有限纳税义务)。
- 征税项目(综合所得 vs. 分类所得):
- 综合所得(年度合并计算): 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
- 分类所得(按次/按月计算): 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转让所得、偶然所得。
- 税率:
- 综合所得:3%-45%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 经营所得:5%-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 其他所得:比例税率(20%,但有减征优惠)。
- 应纳税额计算:
- 综合所得: (年收入额 - 6万元 - 专项扣除 - 专项附加扣除 -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专项附加扣除: 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
第六部分:其他相关法律制度
- 1 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 劳动合同: 订立(无固定期限、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主要内容、解除和终止(经济补偿金)。
- 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 2 支付结算、票据、税收相关法律责任
- 违反支付结算规定: 罚款、警告、暂停其业务。
- 违反票据规定: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 违反税收规定: 偷税、抗税、骗税的法律责任(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建立框架: 在学习前,先通读一遍,了解两门课程的宏观结构和核心章节。
- 填充细节: 学习每一章时,对照思维导图的分支,将具体的知识点、法条、公式、计算方法等填充到相应的节点下。
- 查漏补缺: 复习时,看着每个核心考点,尝试回忆起具体内容,如果某个点想不起来,说明这就是你的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复习。
- 串联逻辑: 思考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实务》中的资产如何影响利润表?利润表的数据如何构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经济法》中的支付结算如何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活动?
- 考前冲刺: 在最后阶段,可以用这份思维导图进行快速回顾,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助您在初级会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