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中国公考(特别是申论)领域非常知名且实用的方法论体系,由钟君博士及其团队提出,它并非一个单一的思维工具,而是一套系统化、结构化、可操作的应试思维框架,旨在帮助考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并写出高质量的申论文章。

核心概念:什么是“钟君万能思维”?
“万能思维”的核心在于其“万能”二字,意指这套思维框架具有高度的普适性,无论是申论中的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还是文章论述,都可以运用这套思维作为底层逻辑,确保思考的全面性、深刻性和逻辑性。
它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箱”,将复杂的社会问题拆解为几个核心维度,从而避免思考的片面和混乱。
四大核心思维模块
“钟君万能思维”通常包含四个核心模块,它们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闭环。
主体思维
这是分析问题的起点,也是申论作答的“万能切入点”,它要求我们从“谁”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哪些相关方。
-
核心逻辑:任何社会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与不同的社会主体发生关系,分析这些主体的角色、利益、诉求和行为,是理解问题本质的第一步。
-
常见主体:
- 个人:公民、消费者、网民、学生、劳动者等。
- 企业:生产者、销售者、服务提供者等。
- 政府: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中央、地方、各职能部门)。
- 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公益组织、媒体等。
- 社会:文化、传统、道德、舆论环境等。
-
应用价值:
- 归纳概括:可以快速梳理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 提出对策:对策可以针对不同主体来提出,做到权责清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要监管,企业要自律,媒体要监督,消费者要维权。
- 文章论述:可以作为文章的分论点,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展开论述,结构清晰。
两点论思维
这是分析问题本质的深化,要求我们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它源于辩证唯物主义,是申论分析深刻性的重要体现。
-
核心逻辑: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性,既有其积极的一面(成就、优势、机遇),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问题、挑战、风险),只有全面看待,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
分析维度:
- 成就与问题:在分析一个社会现象时,既要肯定其取得的进步,也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 机遇与挑战:在分析一个发展领域时,既要看到其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潜力,也要正视其面临的困难和制约。
- 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在分析一项政策或一个事件时,要预判其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后果。
-
应用价值:
- 综合分析题:这是回答“评论型分析”、“启示型分析”等题型的核心方法,能体现考生思维的全面性和辩证性,容易获得高分。
- 文章立意:可以确立一个客观、中立的基调,避免观点绝对化,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重点论思维
这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
核心逻辑:两点论要求我们全面,但不是平均用力,重点论要求我们在两点中分清主次,抓住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申论作答有字数限制,必须抓住核心。
-
如何抓重点:
- 问题导向:在众多问题中,哪个是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
- 原因导向:在众多原因中,哪个是深层次、根源性的原因?
- 对策导向:在众多对策中,哪个是关键性、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策?
-
应用价值:
- 归纳概括:能够精准提炼出材料的核心要点,而不是简单罗列。
- 提出对策:提出的对策要有针对性,优先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 文章写作:文章的论证要详略得当,把笔墨集中在核心论点上,使中心突出。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思维
这是将问题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思考,体现思维的高度和广度。
-
核心逻辑:
- 普遍性:这个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共性的问题(如:城市发展中的“大城市病”、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 特殊性:这个问题在特定地区、特定领域或特定背景下,又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和特征(如:某个城市的交通拥堵有其独特的地理和规划原因)。
-
分析路径:
- 先普遍,后特殊:先从宏观层面认识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再结合具体材料,分析其在此处的特殊表现和原因。
-
应用价值:
- 提升文章站位:将具体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时代发展的高度来谈,使文章格局宏大。
- 体现政策理解:能够将具体问题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等)联系起来,体现考生的政治素养。
- 对策更具针对性:提出的对策既能解决眼前这个“特殊”问题,又能为解决同类“普遍”问题提供借鉴。
如何应用“钟君万能思维”?(以申论为例)
这套思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组合拳。
审题阶段:要求“分析XX现象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直接用“两点论”,要求“谈谈你对XX问题的看法”?——先用“主体思维”梳理各方观点,再用“两点论”辩证分析,最后用“重点论”总结核心观点,要求“针对XX问题提出对策”?——先用“主体思维”明确谁来执行对策,再用“重点论”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核心对策。
阅读材料阶段:
- 读到材料中不同人的说法和做法?——立刻用“主体思维”进行归类(政府官员怎么说、企业代表怎么做、群众有什么诉求)。
- 读到材料中既说成绩又说困难?——用“两点论”在旁边标注(成就/问题,机遇/挑战)。
- 读到材料反复强调某个问题或某个原因?——用“重点论”标记,这很可能是核心考点。
- 读到材料中某个具体案例?——思考它的“特殊性”,并联想其背后的“普遍性”。
作答阶段:
- 组织答案:如果是综合分析题,可以按照“主体分析 → 两点辩证 → 重点总结”的思路来组织段落。
- 撰写文章:
- 开头:可以用“普遍性”引入,点出这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共性问题。
- 分论点:可以从“不同主体”的角度来设置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内部再用“两点论”和“重点论”进行论述。
- 可以再次上升到“普遍性”和“时代高度”,升华主题。
总结与评价
优点:
- 结构化:将模糊的“思考”过程变成了清晰的“操作步骤”,降低了思维门槛。
- 全面性:确保分析问题时不会遗漏重要维度,尤其适合申论“要点齐全”的评分标准。
- 深刻性:通过辩证分析和矛盾分析,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提升答案的理论高度。
- 应试性强:非常贴合中国公考的评分逻辑,能帮助考生快速形成符合阅卷人期望的答案框架。
局限性:
- 可能模式化:如果考生生搬硬套,不结合具体材料灵活运用,写出的答案可能会显得僵化、刻板,缺乏个性和文采。
- 需要内化:初学者可能只是记住了“主体、两点、重点”等名词,但未能真正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
“钟君万能思维”是一套非常优秀的应试思维训练体系,对于备考申论的考生来说,它是一个极佳的“脚手架”,学习它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超越它,将其内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最终能够根据具体题目和材料,灵活、深刻、有创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它不是束缚思想的枷锁,而是解放思维、提升效率的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