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思维为何以命题形式进行?

您提出的“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核心的哲学观点,尤其是在分析哲学的传统中,这个观点主要归功于20世纪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

思维为何以命题形式进行?-图1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其背后的逻辑、影响以及后来的发展。

核心观点:世界由事实构成,思想由命题构成

维特根斯坦的这个观点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世界的基本单位是“事实”(Facts),而不是“物体”(Objects)。

  • 世界就是所有事实的总和(The world is all that is the case)。
  • 一个“事实”是事态的存在(The existence of states of affairs)。“天在下雨”是一个事实,它不是简单的“天”和“雨”两个物体,而是“天在下雨”这个特定的、发生了的事情。
  • 事态则是由对象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合而成的。“苹果在桌子上”这个事态,包含了“苹果”、“桌子”这两个对象,以及“在...上”这种空间关系。

关键点:事实是原子性的(Atomic),它们是独立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复杂的现实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基本事实。

思想(或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命题”(Propositions)。

  • 思想就是有意义的命题的总和(A thought is a significant proposition)。
  • 当我们思考时,我们并非在思考孤立的词语或概念,而是在思考一个完整的、能够断言某事为真或为假的陈述,这个陈述就是“命题”。
  • 当你思考“明天会下雨”时,你脑中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命题,而不是“明天”、“会”、“下雨”这些词的简单集合。

命题是“事实”的“图像”(Picture)。

这是整个理论最核心、最富创见的部分,维特根斯坦认为:

  • 一个命题之所以能够有意义,是因为它描绘了一个可能的事实,它就像一幅关于现实的“逻辑图像”。
  • 如何描绘? 命题通过其自身的逻辑结构来再现事实的逻辑结构。
    • 例子:命题“猫在垫子上”描绘了事实“猫在垫子上”,命题中的主语“猫”对应事实中的对象“猫”,谓语“在垫子上”对应事实中的对象和关系,词语通过其“意义”(指代对象)和“逻辑形式”(组合方式)共同构建了一幅与事实平行的图像。
  • 真与假
    • 如果命题所描绘的图像与现实中的事实相符合,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的。
    • 如果命题所描绘的图像与现实中的事实不相符合,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的。

核心逻辑链条世界 (由事实构成) ←→ 思想 (由命题构成) ←→ 语言 (由句子构成)

在这个链条中,命题是思想的载体,而思想(命题)又是事实的逻辑图像,语言通过命题,能够准确地反映和描述世界。

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现实世界中有一个基本事实:“苹果在桌子上”

  1. 世界层面:存在一个事实,由“苹果”和“桌子”这两个对象,以及“在...上”这种空间关系构成。
  2. 思维层面:你的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命题“苹果在桌子上”,这个命题的结构(主-谓-宾)与事实的结构(对象-关系-对象)是同构的。
  3. 语言层面:你说出或写下的句子“苹果在桌子上”,这个句子表达了那个命题。
  • 如果现实情况确实如此,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的,因为它成功地“描绘”了事实。
  • 如果苹果其实在盘子里,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的,因为它描绘了一个不存在的“事实”。

为什么这个观点很重要?

  1. 澄清了语言的界限:这个理论为语言划定了清晰的界限,只有能够被构造为“事实图像”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类问题,无法被还原为一个关于事实的陈述,因此它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而是属于“不可说”的领域,只能通过“显示”(showing)来体会,比如在伦理、美学和哲学中。
  2. 确立了语言的逻辑基础:它试图揭示语言表面语法之下的深层逻辑结构,认为语言的本质是逻辑,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逻辑分析,清晰地展示出语言的这种结构,从而消除哲学上的混乱。
  3. 奠定了分析哲学的基础:《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句话是:“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就必须保持沉默。” 这句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即哲学家们致力于通过严格的逻辑分析来解决哲学问题,避免使用模糊、形而上学的语言。

批判与后续发展

维特根斯坦后期对自己早期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

  1. 从“图像论”到“语言游戏”: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描绘事实”,语言的意义在于其使用,词语和句子在不同的“语言游戏”(如命令、提问、开玩笑、祈祷)中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其意义也来自于这些具体的语境和功能。
  2. 从“原子事实”到“家族相似性”:他放弃了世界由原子事实构成的看法,认为我们用同一个词(如“游戏”)来指代各种不同的活动(棋类、球类、卡牌游戏等),这些活动之间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是一系列交叉重叠的相似性,就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共享的相似特征一样。
  3. 思维形式的多元化:虽然“命题思维”是科学和日常描述性话语的核心,但维特根斯坦后期也认识到,思维并不仅仅以命题的形式进行,我们通过图像、比喻、故事、甚至情绪来进行思考,一个艺术家通过一幅画来思考,一个诗人通过一首诗来思考,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命题陈述。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观点,它强调了思想的结构性、断言性和与现实的对应关系,它为我们理解语言、思想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逻辑框架,尤其是在处理逻辑、科学和清晰的日常陈述时。

这个观点也因其过于简化而受到批评,它忽略了思维的丰富性、情感性和语境依赖性,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以及其他许多哲学家都拓展了我们对“思维”和“意义”的理解,认为它远比“命题”这一单一形式要复杂和多元。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命题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核心形式,尤其是在需要精确描述和逻辑推理时,但它并非思维的唯一形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