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底层沟通思维,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学习沟通,只学“术”(技巧),比如如何赞美、如何提问、如何反驳,但“道”(底层思维)才是决定沟通效果的上限,掌握了底层思维,技巧才能用对地方,发挥最大威力。

底层沟通思维,到底是什么?-图1

这套思维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心法、模型、原则


核心心法:沟通的底层认知

这是所有沟通行为的出发点,是“道”的层面。

沟通的最终目的不是“说服”,而是“达成共识”或“推进关系”

  • 错误认知:沟通是一场辩论,我必须赢,你必须输。
  • 底层思维: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交换信息、建立连接,如果沟通后,关系破裂了,即使你赢了道理,也是输家。“对事不对人”是理想状态,但现实中,情绪和关系是基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现实”里

  • 错误认知:我认为的,就是客观事实。
  • 底层思维:你的认知、价值观、过往经历,塑造了你的“滤镜”,别人的也一样,沟通不是把自己的“滤镜”强加给别人,而是尝试理解对方的“滤镜”,并找到两个“滤镜”可以重叠的区域。共情的起点就是承认并尊重这个“主观现实”。

情绪永远优先于逻辑

  • 错误认知:我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对方就应该接受。
  • 底层思维:当一个人处于强烈的情绪中(愤怒、悲伤、恐惧),他的大脑“杏仁核”会劫持“前额叶皮层”(理性思考中心),他听不进任何道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逻辑,先安抚情绪,让对方感觉被理解、被接纳,他才会愿意听你讲道理。

沟通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输出”

  • 错误认知:沟通就是我说,你听。
  • 底层思维:真正的沟通是信息的双向流动和能量的交换,你不仅要会说,更要会,倾听不是为了反驳,而是为了理解,理解对方的意图,而不仅仅是他的字面意思

核心模型:拆解沟通的流程

有了心法,我们需要一个可操作的模型来指导具体行为,这里推荐一个经典且强大的模型:O.A.R. 模型

O - Objective (目标)

在开口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 是要获取信息?还是要分享信息?
    • 是要请求对方做某事?还是要拒绝对方?
    • 是要解决一个冲突?还是要建立关系?
    • 目标必须清晰、具体。 模糊的目标会导致模糊的沟通。
  2. 我希望对方听完之后,有什么想法、感受或行动?

    这能帮你把目标从“我想要什么”转化为“我们共同能达成什么”,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3. 当前的环境和时机合适吗?
    • 对方是否方便?情绪是否稳定?场合是否正式?选择合适的时机,是成功沟通的一半。

A - Audience (听众)

这是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环,决定了你“怎么说”。

  1. 对方是谁?
    • 身份/角色:是老板、同事、下属、客户还是家人?不同角色,沟通方式天差地别。
    • 知识背景:对方对这个话题了解多少?我需要用多少专业术语?是否需要打比方?
    • 情绪状态:他现在心情如何?是烦躁、焦虑还是愉悦?
    • 核心关切和动机:他最关心什么?他为什么愿意听你说话?找到对方的“利益点”或“情绪点”,是打开沟通之门的钥匙。
  2. 如何与听众建立连接?
    • 称呼和开场:用一个对方舒服的称呼开始。
    • 表达尊重:无论对方是谁,都给予基本的尊重。
    • 找到共同点:共同的背景、兴趣或目标,能迅速拉近距离。

R - Response (回应)

这是沟通的核心执行环节,分为“说”和“听”两部分。

A. 如何说 (表达)

  1. 结构化表达:让对方能轻松抓住重点。
    • PREP模型Point (观点) -> Reason (理由) -> Example (例证) -> Point (重申观点)。“我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新方案(P),因为它能提高效率(R),上次测试中,A组使用新方案后,处理时间缩短了30%(E),我强烈建议我们采用新方案(P)。”
    • 金字塔原理:先说结论,再说分论点,最后是论据,先说“是什么”,再说“为什么”。
  2. 语言的艺术
    • 多用“我”句式,少用“你”句式:把“你怎么又迟到了!”换成“我有点担心,你没到,我担心路上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前者是指责,后者是表达感受。
    • 使用正面、积极的词汇:把“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换成“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有哪些解决思路”。
    • 具体化,而非模糊化:把“你最近表现不好”换成“我注意到你上周的报告有两个数据错误,而且会议发言也比较少,我们能聊聊吗?”

B. 如何听 (倾听) 倾听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听懂”。

  1. 专注:放下手机,进行眼神交流,身体前倾,用肢体语言告诉对方“我在听”。
  2. 共情式倾听:尝试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下属抱怨工作多,可能不只是抱怨,而是在寻求帮助或认可,你可以回应:“听起来你最近压力很大,手头的事情确实很多,能具体和我说说是哪些吗?”
  3. 确认式倾听: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你听到的内容,确保理解无误。“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 这不仅能避免误解,也让对方感到被尊重。
  4. 提问:通过提问来引导和深化对话。
    • 开放式问题:以“什么、如何、为什么”开头,鼓励对方多说。“你对这个方案有什么看法?”
    • 封闭式问题:用“是不是、对不对”用于确认事实。“这个截止日期是周五,对吗?”

核心原则:沟通的底线与高线

底线原则:尊重与真诚

  • 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观点和感受,即使你完全不同意。
  • 真诚:不欺骗,不伪装,真诚是建立长期信任的唯一途径,可以技巧性地表达,但不能虚伪。

高线原则:利他与共赢

  • 利他:在沟通中,思考“我能为对方带来什么价值?”,当你真心为对方着想时,对方更容易接纳你。
  • 共赢:寻找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零和博弈”,这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争夺一块固定的“蛋糕”。

底层沟通思维是一个从“心”到“脑”再到“口”的完整体系:

  1. 心法:建立正确的认知,明白沟通的本质是连接而非征服。
  2. 模型:用 O.A.R. 模型 来结构化你的思考和行为,确保沟通有目标、有对象、有方法。
  3. 原则:以尊重和真诚为底线,以利他和共赢为追求。

这套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刻意练习,从下一次沟通开始,先停顿几秒,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对方是谁?我该如何表达?如何倾听?久而久之,它会内化为你的一种本能,让你在任何沟通场景中都能游刃有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