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上学期)核心知识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高一化学(上学期)—— 探索物质的奥秘

化学实验基础 (化学的“手”与“眼”)
- 核心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实验安全
- “三不”原则:不闻、不摸、不尝。
- 常见危险品处理:
- 酸液沾到皮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 碱液沾到皮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 酒精灯失火: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盖。
- 着装要求:护目镜、实验服。
- 常用仪器与使用
- 反应容器:
- 试管:少量反应,可直接加热。
- 烧杯:大量反应,溶解、稀释,需垫石棉网加热。
- 烧瓶:平底烧瓶(可垫网)、圆底烧瓶(需垫网)、蒸馏烧瓶(用于蒸馏)。
- 锥形瓶:滴定反应,需垫网加热。
- 计量仪器:
-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不能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 容量瓶: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只能用于配制,不能加热或溶解。
- 托盘天平:称量物质质量(精确到0.1g)。
- 滴定管:精确量放出液体体积(酸式、碱式)。
- 加热仪器:
- 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
- 酒精喷灯:高温。
- 分离与提纯仪器:
- 漏斗:过滤、向小口容器中转移液体。
- 分液漏斗:萃取、分液。
- 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蒸馏。
- 反应容器:
- 基本操作
- 药品取用:
- 固体:药匙或镊子。“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一斜、二送、三直立”(粉末状)。
- 液体:倾倒法、胶头滴管法。
- 物质加热:
- 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倾斜45°,外焰加热。
- 固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 物质分离与提纯:
- 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一贴、二低、三靠”。
- 蒸发:从溶液中提取固体或浓缩溶液,玻璃棒搅拌,防止飞溅。
-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互溶液体。
-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 溶液配制:
- 步骤:计算 → 称量/量取 → 溶解/稀释 → 转移 → 洗涤 → 定容 → 摇匀。
- 仪器:容量瓶(关键)、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 药品取用: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的“骨架”)
- 核心思想:分类、分散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研究化学变化的基础。
- 物质的分类
- 按组成分:
- 混合物:空气、溶液、胶体。
- 纯净物:
- 单质:金属(Fe, Cu)、非金属(C, S, O₂)。
- 化合物:
-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CO₂, SO₂)、碱性氧化物(CaO, Na₂O)、两性氧化物(Al₂O₃)。
- 酸:含氧酸(H₂SO₄)、无氧酸(HCl)。
- 碱:可溶性碱(NaOH)、难溶性碱[Fe(OH)₃]。
- 盐:正盐(NaCl)、酸式盐(NaHCO₃)、碱式盐[Cu₂(OH)₂CO₃]。
-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
- 溶液:<1 nm,均一、稳定,丁达尔效应无。
- 胶体:1-100 nm,均一、较稳定,丁达尔效应有。(应用:净水、涂料、血液)
- 浊液:>100 nm,不均一、不稳定,丁达尔效应无。
- 按组成分:
- 离子反应
- 本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减小。
-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大多数氧化物)
-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
- 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例:Na₂SO₄ = 2Na⁺ + SO₄²⁻)
- 离子方程式:
-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 书写步骤:“写(化学方程式)→ 拆(易溶强电解质)→ 删(删去不反应的离子)→ 查(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 意义:不仅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反应,还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判断依据)。
-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 基本概念:
- 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 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 口诀记忆:
- 升失氧(被氧化),降得还(被还原)
- 剂性相反(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 基本规律:
- 升价被氧化,还原剂产物;降价被还原,氧化剂产物。
- 电子得失守恒:氧化剂得电子总数 =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金属及其化合物 (化学的“主角”之一)
- 核心思想:以钠、铝、铁为代表,掌握典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
- 钠及其化合物
- 钠:
-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比水小。
- 化学性质:
- 与O₂反应:常温生成Na₂O(白色),加热生成Na₂O₂(淡黄色)。
- 与H₂O反应:2Na + 2H₂O = 2NaOH + H₂↑ (现象:浮、熔、游、响、红)。
- 钠的氧化物:
- 氧化钠:碱性氧化物,Na₂O + H₂O = 2NaOH。
- 过氧化钠:供氧剂,2Na₂O₂ + 2H₂O = 4NaOH + O₂↑;2Na₂O₂ + 2CO₂ = 2Na₂CO₃ + O₂↑。
- 钠的盐:
- 碳酸钠(纯碱/苏打):Na₂CO₃ + 2HCl = 2NaCl + H₂O + CO₂↑。
- 碳酸氢钠(小苏打):加热分解:2NaHCO₃ = Na₂CO₃ + H₂O + CO₂↑;与酸反应更剧烈。
- 钠:
- 铝及其化合物
- 铝:
-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有良好导电导热性,延展性好。
- 化学性质:
- 与O₂反应:常温形成致密氧化膜(保护作用),点燃生成Al₂O₃。
- 与酸反应:2Al + 6H⁺ = 2Al³⁺ + 3H₂↑。
- 与强碱反应:2Al + 2OH⁻ + 2H₂O = 2AlO₂⁻ + 3H₂↑。
- 氧化铝:两性氧化物,Al₂O₃ + 6H⁺ = 2Al³⁺ + 3H₂O;Al₂O₃ + 2OH⁻ = 2AlO₂⁻ + H₂O。
- 氢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Al(OH)₃ + 3H⁺ = Al³⁺ + 3H₂O;Al(OH)₃ + OH⁻ = AlO₂⁻ + 2H₂O,受热分解:2Al(OH)₃ = Al₂O₃ + 3H₂O。
- 铝:
- 铁及其化合物
- 铁:
-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铁粉为黑色),有磁性。
- 化学性质:
- 与非金属反应:3Fe + 2O₂ = Fe₃O₄(黑色)。
- 与酸反应:Fe + 2H⁺ = Fe²⁺ + H₂↑(非氧化性酸)。
- 与盐溶液反应:Fe + Cu²⁺ = Fe²⁺ + Cu。
- 与强氧化性酸(如浓H₂SO₄, HNO₃)反应,常温钝化,加热反应不生成H₂。
- 铁的氧化物:
- 氧化亚铁:黑色,碱性氧化物。
- 氧化铁:红棕色(铁锈主要成分),碱性氧化物。
- 四氧化三铁:黑色,磁性,可看作FeO·Fe₂O₃。
- 铁的氢氧化物:
- 氢氧化亚铁:白色,易被氧化:4Fe(OH)₂ + O₂ + 2H₂O = 4Fe(OH)₃。
- 氢氧化铁:红褐色,受热分解:2Fe(OH)₃ = Fe₂O₃ + 3H₂O。
- 铁盐与亚铁盐的转化:
- Fe²⁺ → Fe³⁺:加氧化剂(如Cl₂, Br₂, HNO₃, H₂O₂)。
- Fe³⁺ → Fe²⁺:加还原剂(如Fe, Cu, I⁻, SO₂)。
- 检验:
- Fe³⁺:加KSCN溶液,变血红色。
- Fe²⁺: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加氯水,变血红色。
- 铁: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化学的“主角”之二)
- 核心思想:以硅、氯、硫、氮为代表,掌握典型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
- 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硅:
- 二氧化硅(SiO₂):
- 物理性质:坚硬难熔的原子晶体。
- 化学性质:
- 酸性氧化物:SiO₂ + CaO = CaSiO₃(高温);SiO₂ + 2NaOH = Na₂SiO₃ + H₂O(盛碱试剂瓶用橡皮塞)。
- 特性:SiO₂ + 4HF = SiF₄↑ + 2H₂O(雕刻玻璃)。
- 二氧化硅(SiO₂):
- 氯气(Cl₂):
- 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 化学性质:
- 与金属反应:2Fe + 3Cl₂ = 2FeCl₃(生成三价铁盐)。
- 与非金属反应:H₂ + Cl₂ = 2HCl(苍白色火焰,工业制盐酸)。
- 与水反应:Cl₂ + H₂O ⇌ HCl + HClO(可逆反应),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漂白,见光易分解。
- 与碱反应:Cl₂ + 2NaOH = NaCl + NaClO + H₂O(制漂白液);2Cl₂ + 2Ca(OH)₂ = CaCl₂ + Ca(ClO)₂ + 2H₂O(制漂白粉)。
- 硅:
- 硫及其化合物
- 二氧化硫(SO₂):
- 物理性质: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
- 化学性质:
- 酸性氧化物:SO₂ + H₂O ⇌ H₂SO₃;SO₂ + 2NaOH = Na₂SO₃ + H₂O。
- 还原性:2SO₂ + O₂ = 2SO₃(催化剂加热)。
- 氧化性:SO₂ + 2H₂S = 3S + 2H₂O。
- 特性:漂白性(品红褪色),但不可逆。
- 浓硫酸(H₂SO₄):
- 特性:
- 吸水性:作干燥剂(可干燥中性、酸性气体)。
- 脱水性:使有机物炭化(如C₁₂H₂₂O₁₁ → 12C + 11H₂O)。
- 强氧化性:
- 与活泼金属反应:Zn + 2H₂SO₄(浓) = ZnSO₄ + SO₂↑ + 2H₂O。
- 与不活泼金属(Cu)反应:Cu + 2H₂SO₄(浓) = CuSO₄ + SO₂↑ + 2H₂O(加热)。
- 与非金属反应:C + 2H₂SO₄(浓) = CO₂↑ + 2SO₂↑ + 2H₂O(加热)。
- 特性:
- 二氧化硫(SO₂):
- 氮及其化合物
- 氨气(NH₃):
-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1:700),水溶液显碱性。
- 化学性质:
- 与水反应:NH₃ + H₂O ⇌ NH₃·H₂O ⇌ NH₄⁺ + OH⁻。
- 与酸反应:NH₃ + HCl = NH₄Cl(产生白烟,用于检验)。
- 还原性:4NH₃ + 5O₂ = 4NO + 6H₂O(催化剂加热)。
- 硝酸(HNO₃):
- 特性:不稳定性(见光分解)和强氧化性。
- 与金属反应: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但不生成H₂。
- 浓HNO₃ + Cu → NO₂↑(红棕色)
- 稀HNO₃ + Cu → NO↑(无色,遇空气变红棕色)
- 铵盐(NH₄⁺):
- 物理性质:均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不稳定性:NH₄Cl = NH₃↑ + HCl↑(冷却又化合)。
- 碱性反应:NH₄⁺ + OH⁻ = NH₃↑ + H₂O(实验室制氨气)。
- 氨气(NH₃):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构建框架:先看中心主题和一级标题,了解高一化学上学期学了哪几大块内容。
- 填充细节:逐个展开二级、三级标题,回忆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定义、现象、方程式等。
- 建立联系:思考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
- 实验安全是所有实验的基础。
-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贯穿所有物质变化的两条主线。
-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都可以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等理论来解释。
- 动手绘制:最好的方法是亲手绘制一份你自己的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你的大脑会进行主动的梳理和记忆,效果远胜于单纯地看。
- 查漏补缺:对照导图,检查自己哪些知识点不熟悉,然后重点复习。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高一化学,祝你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