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3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数学必修3 —— 算法初步、统计与概率

第一分支:算法初步
-
核心思想:程序化、有限性、明确性、输入/输出
-
目标: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描述
-
1 算法的概念
- 定义: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系列明确、有限的步骤。
- 特征:
- 有限性:步骤必须在有限步内完成。
- 确定性:每一步都有确切的含义,无歧义。
- 顺序性:步骤的执行顺序是确定的。
- 输入/输出:有零个或多个输入,至少有一个输出。
- 作用: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是连接数学与计算机的桥梁。
-
2 程序框图
- 定义:用规定的图形符号来描述算法的图形。
- 基本图形符号:
- 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开始或结束。(圆角矩形)
- 输入、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或输出的信息。(平行四边形)
- 处理框:表示赋值、计算。(矩形)
- 判断框:判断条件是否成立,引出两个分支。(菱形)
- 流程线:连接程序框,表示执行流程。
- 连接点:将不同地方的流程线连接起来。
- 基本逻辑结构:
- 顺序结构:按步骤依次执行。(最基本)
- 条件结构:根据条件是否成立,选择不同执行路径。(分支)
- 循环结构:按照一定条件,重复执行某些步骤。
- 当型循环: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
- 直到型循环:执行一次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为止。
-
3 基本算法语句
- 输入语句:
INPUT "提示内容"; 变量 - 输出语句:
PRINT "提示内容"; 表达式 - 赋值语句:
变量 = 表达式(注意:是赋值号,不是等号) - 条件语句:
- IF-THEN:
IF 条件 THEN 语句体 END IF - IF-THEN-ELSE:
IF 条件 THEN 语句体1 ELSE 语句体2 END IF
- IF-THEN:
- 循环语句:
- WHILE 语句(当型循环):
WHILE 条件 循环体 WEND - UNTIL 语句(直到型循环):
DO 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
- WHILE 语句(当型循环):
- 输入语句:
-
第二分支:统计
-
核心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
目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做出推断
-
1 随机抽样
- 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
- 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
-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
- 抽样方法:
- 简单随机抽样:
- 定义:从总体中逐个抽取,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
- 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 系统抽样:
- 定义:将总体均分成几部分,按预先制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 步骤:编号 → 分段 → 确定起始个体 → 抽取。
- 分层抽样:
- 定义: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将总体分成几层,然后按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进行抽样。
- 特点:层内差异小,层间差异大。
- 简单随机抽样:
-
2 用样本估计总体
- 2.1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数据(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值)。
- 平均数: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 标准差: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
- 公式:$s = \sqrt{\frac{1}{n} \sum_{i=1}^{n}(x_i - \overline{x})^2}$
- 意义: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性)越大;反之越小。
- 2.2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 频率分布表:整理数据,展示各小组的频数和频率。
- 频率分布直方图:
- 横轴:数据组距。
- 纵轴:频率/组距。
- 面积:表示各小组的频率。
- 特点:直观展示数据分布的形态(如对称、偏态)。
- 频率分布折线图: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上端的中点。
- 茎叶图:
- 优点:保留了所有原始数据,便于记录和表示。
- 结构:茎(高位数字) | 叶(低位数字)。
- 2.1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
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 相关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不确定性关系,但不是严格的函数关系。
- 散点图:
- 用途:判断两个变量是否具有相关关系。
- 形态:点的分布是否集中在一条直线附近。
- 线性相关:
- 正相关:一个变量增大,另一个变量也大致增大。
- 负相关:一个变量增大,另一个变量也大致减小。
- 回归直线:
- 定义:最能代表数据点散布趋势的直线。
- 求法:最小二乘法。
- 回归方程:$\hat{y} = bx + a$
- $b$ 是斜率,$a$ 是截距。
- 公式: $b = \frac{\sum_{i=1}^{n}(x_i - \overline{x})(yi - \overline{y})}{\sum{i=1}^{n}(x_i - \overline{x})^2}$ $a = \overline{y} - b\overline{x}$
- 相关系数:
- 符号:$r$。
- 范围:$-1 \le r \le 1$。
- 意义:衡量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的强弱。
- $r > 0$:正相关;$r < 0$:负相关。
- $|r|$ 越接近 1,线性相关性越强;越接近 0,线性相关性越弱。
-
第三分支:概率
-
核心思想: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
-
目标: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
1 随机事件的概率
- 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
- 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 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 频率:在重复试验中,事件 $A$ 发生的次数 $n_A$ 与试验总次数 $n$ 的比值。
- 特点:随着试验次数增加,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
- 概率:
- 定义:度量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 记号:$P(A)$。
- 范围:$0 \le P(A) \le 1$。
- 必然事件概率为 1。
- 不可能事件概率为 0。
- 随机事件概率在 0 到 1 之间。
-
2 古典概型
- 定义:
- 有限性: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 等可能性: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 概率公式: $P(A) = \frac{A \text{ 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text{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 定义:
-
3 几何概型
- 定义:
- 无限性: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个。
- 等可能性: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 概率公式: $P(A) = \frac{\text{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text{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 应用:与长度、面积、体积、时间等有关的概率问题。
- 定义:
-
总结与联系
- 算法与统计:统计中的数据处理(如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可以通过算法和程序框图来精确描述和实现。
- 统计与概率:统计是“用样本估计总体”,其理论基础是概率,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
- 贯穿思想:本模块的核心是数据处理观念和随机思想,从收集数据(抽样),到整理分析数据(统计图表、数字特征),再到利用数据做出推断(回归分析、概率计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必修3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