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导图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为核心,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将重点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帮助你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方便记忆和复习。

地理必修二 思维导图 (总览)
中心主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 核心逻辑: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同地域进行各种活动(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这些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中心主题:人口分布、变化与合理容量
-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 人口自然增长
- 核心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决定因素:
- 生产力水平(根本原因): 农业社会 vs. 工业社会
- 国家政策: 计划生育(中国)、鼓励生育(部分发达国家)
- 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 → “高低高” → “三低”)
-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农业社会)
-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中国)
- 人口迁移
- 概念: 改变定居地,跨越行政界线。
- 分类:
- 空间范围: 国际迁移 vs. 国内迁移
- 迁移方向: 农村→城市(最主要)、城市→农村、城市→城市
- 影响因素(推拉理论)
- 推力因素: 原地环境差(经济落后、战争、灾害、失业)
- 拉力因素: 新地环境好(经济发达、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社会安定)
- 影响:
- 对迁出地: 缓解人地矛盾,但人才流失。
- 对迁入地: 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可能带来环境、社会问题。
- 人口自然增长
-
2 人口的合理容量
- 环境承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理论值)。
- 人口合理容量: 有效、健康地保障人类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且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理想值)。
- 影响因素:
- 正相关: 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
- 负相关: 生活消费水平高。
- 中国的“人地关系”:
- 基本国情: 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
- 战略: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中心主题:城市的形成、发展与问题
-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功能区:
-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零售、金融、商务。
- 住宅区: 占地最广,分化明显(高级 vs. 低级)。
- 工业区: 靠近交通干线,下风向、河流下游(考虑环境因素)。
- 形成因素:
- 经济因素(最主要): 地租(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性)。
- 收入水平: 影响住宅区选择。
- 历史因素: 奠定基础。
- 社会因素: 知名度、种族、宗教。
- 行政因素: 政策规划。
- 城市结构模式:
- 同心圆模式
- 扇形模式
- 多核心模式
- 功能区:
-
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 城市等级: 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 服务功能:
- 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广,服务种类越多。
- 服务范围: 城市能够提供服务的地域。
- 城市等级体系:
- 嵌套理论: 高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 中心地理论: 解释城市空间分布规律。
-
3 城市化
- 概念: 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范围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
- 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
- 主要表现:
- 发达国家: 后期阶段,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 发展中国家: 初期/中期阶段,速度快,出现“虚假城市化”。
-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有利: 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 不利(问题):
-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热岛效应。
- 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 发展趋势:
- 生态城市: 绿色、低碳、高效、和谐。
- 概念: 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范围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
第三单元: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中心主题: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1 农业的区位选择
- 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基础):
- 气候: 光、热、水(最重要)。
- 地形: 平原(种植业)、山地(畜牧业、林业)。
- 土壤: 肥沃程度(如东北黑土)。
- 水源: 灌溉水源(如河西走廊)。
-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
- 市场: 最终决定因素(“订单农业”)。
- 交通: 农产品保鲜技术的发展(如航空运输)。
- 政策: 农业补贴、价格保护。
- 科技: 良种、化肥、机械化、温室大棚。
- 自然因素(基础):
-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 自然因素相对减弱,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因素越来越重要。
- 区位因素:
-
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气候区)。
- 特点: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 商品谷物农业
- 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地广人稀地区)。
-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
- 大牧场放牧业
- 分布: 美国、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澳大利亚、新西兰(干旱、半干旱地区)。
- 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 乳畜业
- 分布: 西欧、北美五大湖地区、中欧(城市周边)。
- 特点: 面向城市市场、生产周期短、产品易变质(需靠近市场)、商品率高。
-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第四单元: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中心主题:工业布局与区域发展
-
1 工业的区位因素
- 主要因素:
- 原料: 原料导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
- 市场: 市场导向型(家具、啤酒)。
- 动力: 动力导向型(炼铝)。
- 劳动力: 劳动力导向型(服装、电子装配)。
- 技术: 技术导向型(集成电路、飞机)。
- 交通: 临港、临路(如港口、机场)。
-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 原料、动力的影响减弱,市场、劳动力素质、科技的影响增强。
- 环境因素日益重要: 污染工业(大气、水)应布局在下风向、河流下游;高新技术产业应布局在环境优美、科技发达的地区。
- 主要因素:
-
2 工业地域联系
- 工业集聚:
- 目的: 共享基础设施、降低成本、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
- 结果: 形成工业地域(如:钢铁城、石油城)。
- 工业分散:
- 目的: 利用不同地区的优势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
- 结果: 形成跨国公司。
- 工业联系:
- 生产联系: 投入-产出联系(如:汽车制造)。
- 空间联系: 共用基础设施。
- 信息联系: 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
- 工业集聚:
-
3 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有利: 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
- 不利:
- 资源消耗: 能源、矿产资源。
- 环境污染: “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
-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 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第五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中心主题:交通、通信与全球化
-
1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 方式特点比较:
-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好,但造价高。
- 公路: 灵活方便,但运量小。
- 水路: 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 航空: 速度快,但运量小、成本高。
- 管道: 持续性强、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
- 选择原则: “多、快、好、省”(运量、速度、安全、成本),结合货物特点、运输距离、时效要求。
- 方式特点比较:
-
2 交通运输布局
- 影响因素:
- 经济因素: 最主要(资源分布、城市分布、经济发展水平)。
- 社会因素: 国防、民族团结、民族团结。
- 技术因素: 桥梁、隧道技术。
- 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水文(需趋利避害)。
- 原则: 综合考虑、因势利导、适度超前。
- 影响因素:
-
3 通信与全球化
- 通信方式: 邮政、电信(电话、互联网)。
- 信息技术革命: 推动全球化,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 全球化的表现:
- 生产全球化: 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产业链(如:苹果手机)。
- 贸易全球化: 国际贸易规模扩大。
- 金融全球化: 资本在全球流动。
- 影响:
- 积极: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 消极: 加剧国家间贫富差距,引发环境问题。
第六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心主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崇拜自然: 采集狩猎时代。
-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时代(出现环境问题)。
-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时代(人地矛盾激化,环境问题严重)。
- 谋求人地协调: 后工业文明时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
2 可持续发展
- 内涵: 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三大原则:
- 公平性原则: 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人与其他物种公平。
- 持续性原则: 经济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 共同性原则: 全人类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家园。
- 行动纲领: 《21世纪议程》。
-
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战略: 《中国21世纪议程》。
- 途径: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调整农业结构,走生态农业之路。
- 清洁生产: 从源头减少污染。
- 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
-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 庞大的人口压力。
- 资源短缺(总量大,人均少)。
- 深刻的环境危机。
使用建议:
- 打印背诵: 将此导图打印出来,作为复习提纲。
- 填充细节: 在每个关键词旁边,自己补充具体的例子、数据或解释。
- 联系实际: 思考导图中的理论与你家乡或新闻事件的联系。
- 专题突破: 针对自己薄弱的环节(如“农业区位”、“工业区位”),进行专项思维导图的细化。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地理必修二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