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秋新版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思维导图该这样画?

数与代数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数与代数

2025秋新版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思维导图该这样画?-图1


第一分支:数

核心概念:数的认识、表示、大小关系和运算。

  • 数的认识

    • 1. 自然数
      • 定义: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 1, 2, 3, ...)。
      • 性质:有序性、无限性。
      • 基数:表示一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如:3个苹果)。
      • 序数:表示次序(如:第3名)。
    • 2. 整数
      • 定义:自然数(0和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 分类:正整数、0、负整数。
      • 在数轴上的表示: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 3. 分数
      • 定义: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
      • 分类:真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分子≥分母)、带分数。
      • 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 4. 小数
      • 定义:分母是10, 100, 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 分类:
        • 按整数部分:纯小数(整数部分为0)、带小数(整数部分不为0)。
        • 按小数部分: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纯循环、混循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
    • 5. 百分数
      • 定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 特点:分母固定为100,不能带单位。
      • 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 6. 有理数 & 无理数
      • 有理数: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p/q, q≠0)的数,包括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 无理数: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包括无限不循环小数(如:π, √2, √3)。
  • 数的运算

    • 1. 四则运算
      • 加法:a + b = c (和)
      • 减法:a - b = c (差),是加法的逆运算。
      • 乘法:a × b = c (积),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 除法:a ÷ b = c (商),是乘法的逆运算。
    • 2. 运算定律
      •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 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
      • 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 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c + b × c
    • 3. 运算顺序
      •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不同级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 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 4. 估算
      • 方法:四舍五入、取整、凑整等。
      • 目的:快速得到近似结果,用于检验和解决实际问题。
  • 数量关系

    • 1. 常用关系式
      • 行程问题:路程 = 速度 × 时间
      •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
      • 价格问题:总价 = 单价 × 数量
      • 利润问题:利润 = 售价 - 成本,利润率 = 利润 ÷ 成本
    • 2. 比和比例
      • :a : b (a/b),表示两个数相除。
      •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a:b = c:d)。
      •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ad = bc)。
      • 正比例:y/x = k (一定),y 与 x 成正比例。
      • 反比例:xy = k (一定),y 与 x 成反比例。

第二分支:代数

核心概念:用字母表示数,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 用字母表示数

    • 1. 意义
      • 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如:S = vt)。
      • 表示数的运算法则和公式(如:a + b = b + a)。
      • 表示规律(如:第n个数是 2n+1)。
    • 2. 代数式
      • 定义:用运算符号(+、-、×、÷、乘方)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
      •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如:-3x²y)。
      •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如:3x² - 2x + 1)。
    • 3. 代数式的值

      定义: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得到的结果。

  • 方程与不等式

    • 1. 等式与方程
      • 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 等式性质
        • 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结果仍相等。
        • 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 2. 一元一次方程
      • 标准形式:ax + b = 0 (a≠0)。
      • 解法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 3. 二元一次方程组
      • 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组。
      • 解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 4. 不等式
      • 定义:用不等号(>, <, ≥, ≤,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性质1: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 性质2: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 性质3: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注意性质3。
  • 函数

    •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 定义:由横轴(x轴)、纵轴(y轴)和原点构成的坐标系统。
      • 点的坐标:P(x, y),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
    • 2. 函数的概念

      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 3. 一次函数
      • 定义:y = kx + b (k≠0, k, b为常数)。
      • 正比例函数:y = kx (b=0) 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
      • 图像:一条直线。
      • 性质:
        • k > 0,y随x的增大而增大。
        • k < 0,y随x的增大而减小。
        • b决定直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0, b)。
    • 4. 反比例函数
      • 定义:y = k/x (k≠0, k为常数)。
      • 图像:双曲线。
      • 性质:
        • k > 0,图像在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 k < 0,图像在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第三分支:应用与拓展

核心概念:将数与代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实际问题建模

    • 1. 步骤
      • 审题:理解题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 设元: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 列式:根据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列出方程或不等式。
      • 求解:解方程或不等式。
      • 检验:检验解的合理性。
      • 作答:写出完整的答案。
    • 2. 常见模型

      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浓度问题、数字问题、几何问题等。

  • 探索规律

    • 1. 数列规律
      • 观察数列中数字的变化趋势(如:等差、等比、周期性变化)。
      • 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寻找规律。
    • 2. 图形规律
      • 观察图形在数量、形状、位置上的变化规律。
      • 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
  • 数感与符号意识

    • 数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能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 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符号运算的一般性,并利用符号解决问题。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1. 整体构建:先看中心主题和三个主要分支(数、代数、应用与拓展),建立宏观框架。
  2. 逐级细化:从每个主分支向下看,理解每个子分支的具体内容,在“数”的分支下,学习“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
  3. 关联记忆:注意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用字母表示数”是连接“数”和“代数”的桥梁;“方程”是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有力工具。
  4. 实践应用:重点关注“应用与拓展”部分,通过做题来检验和巩固你对前面知识点的理解,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方程、函数等)。
  5. 个性化补充: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各个节点上添加自己的笔记、错题、典型例题或记忆口诀,让这份思维导图成为你自己的专属学习资料。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数与代数”的核心知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