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怎么用?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怎么用?-图1


空气是什么? (空气的组成)

  • 发现史
    • 拉瓦锡 (法国化学家)
      • 贡献:通过实验(汞+氧气氧化汞加热)得出了空气由氧气氮气组成的结论。
      •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 现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 药品红磷 (为什么?: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不影响气压)
    • 原理4P + 5O₂ $\xrightarrow{点燃}$ 2P₂O₅ (消耗氧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
    • 现象
      •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体积的 1/5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 误差分析 (考点!)
      • 偏小
        • 红磷不足,氧气未完全消耗。
        • 装置漏气,外界空气进入。
        •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瓶内气压偏大。
      • 偏大

        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太慢,瓶内空气受热膨胀逸出。

  • 空气的成分 (按体积分数计算)
    • 氧气 (O₂):约 21%
      • 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 用途:炼钢、气焊、潜水、医疗急救。
    • 氮气 (N₂):约 78%
      • 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作保护气)、难溶于水。
      • 用途:制氮肥、硝酸、化工原料;食品防腐;灯泡填充气。
    • 稀有气体 (He, Ne, Ar等):约 94%
      • 性质: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曾叫“惰性气体”)。
      • 用途:保护气;电光源 (霓虹灯、航标灯)。
    • 二氧化碳 (CO₂):约 03%
      • 性质:光合作用原料;能灭火。
    •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 03%
  •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 污染物
      •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₂)、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₂) 等。
      • 粉尘:可吸入颗粒物。
    • 污染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气、汽车尾气。
    • 保护措施
      •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
      • 使用清洁能源。
      • 工厂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 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氧气 (O₂) —— 一种重要的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 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 密度:比空气略大
    •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 三态变化: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淡蓝色固体
  • 化学性质 (氧化性、助燃性)
    • 与碳反应
      • C + O₂ $\xrightarrow{点燃}$ CO₂ (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与硫反应
      • S + O₂ $\xrightarrow{点燃}$ SO₂ (在空气中:微弱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与磷反应
      • 4P + 5O₂ $\xrightarrow{点燃}$ 2P₂O₅ (产生大量白烟)
    • 与铁反应
      • 3Fe + 2O₂ $\xrightarrow{点燃}$ Fe₃O₄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 与镁反应
      • 2Mg + O₂ $\xrightarrow{点燃}$ 2MgO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 与蜡烛反应
      • 石蜡 + O₂ $\xrightarrow{点燃}$ CO₂ + H₂O (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氧气的用途
    • 供给呼吸:潜水、医疗、登山。
    • 支持燃烧:炼钢、气焊、航天火箭助燃剂。
  •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 特点:多变一。
      • 表达式:A + B + ... → C
    • 氧化反应:物质与发生的反应。
      • 特点:有“氧”参与。
      • 注意:不一定是氧气,也可以是含氧化合物中的氧。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如: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
    • 关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但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制取氧气 (O₂) —— 实验室制法

  • 药品
    • 过氧化氢 (H₂O₂) 溶液 和 二氧化锰 (MnO₂)
    • 高锰酸钾 (KMnO₄)
    • 氯酸钾 (KClO₃) 和 二氧化锰 (MnO₂)
  • 反应原理
    • (1) 过氧化氢制法 (固液不加热型)
      • 2H₂O₂ $\xrightarrow{MnO₂}$ 2H₂O + O₂↑
      • MnO₂作用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 (2) 高锰酸钾制法 (固体加热型)
      • 2KMnO₄ $\xrightarrow{△}$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实验装置要点
        •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 (3) 氯酸钾制法 (固体加热型)
      • 2KClO₃ $\xrightarrow{MnO₂, △}$ 2KCl + 3O₂↑
  • 实验装置
    • 发生装置
      • 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法。
      • 固体加热型:高锰酸钾、氯酸钾制法。
    • 收集装置
      • 排水法
        • 优点:收集的氧气纯净
        • 时机:当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再收集。
      • 向上排空气法
        • 优点:收集的氧气干燥
        • 要点: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
  • 实验步骤 (以高锰酸钾为例)
    1. :检查装置气密性。
    2. :装入药品,固定装置。
    3.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 :点燃酒精灯加热。
    5. :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6. :将导管移出水槽。
    7. :熄灭酒精灯。
    • 记忆口诀茶(查)庄(装)定(点)点(收)利(离)息(熄)
  • 检验与验满
    • 检验 (如何证明是氧气?)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 验满 (如何证明氧气已集满?)
      • 排水法:当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已集满。
      • 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混合物与纯净物

  • 混合物
    • 定义: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 特点
      • 各物质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 各成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 举例:空气、溶液、合金。
  • 纯净物
    • 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
    • 特点
      • 有固定的组成和化学性质。
      • 举例:氧气(O₂)、氮气(N₂)、二氧化碳(CO₂)、蒸馏水。
  • 关系纯净物是相对的,绝对的纯净物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

核心考点总结

  1. 空气成分:记住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特别是氧气(21%)和氮气(78%)。
  2. 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误差分析是必考题。
  3. 氧气的化学性质:掌握与几种常见物质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
  4. 基本反应类型:辨析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它们的交叉关系。
  5. 实验室制取氧气
    • 三种方法的原理和装置选择。
    • 催化剂的概念和特点 (“一变二不变”:改变速率、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 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如试管口向下、棉花的作用)。
    •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6. 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辨析:能准确判断常见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祝你学习进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