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司考改革后,法治思维还值不值得花大力气备考?

第一部分: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律为准绳,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精神来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种区别于人治思维、道德思维、权力思维等模式的根本性思维方式。

司考改革后,法治思维还值不值得花大力气备考?-图1

其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权力制约思维

  • 核心要义: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 具体表现
    • 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公权力(尤其是政府),法律没有明确授予的权力,就不能行使,这是对行政权的核心限制。
    • 法有规定必须为:法律要求政府履行的职责,必须积极履行,不能不作为或乱作为。
    • 程序正当: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定程序,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行政处罚前要告知、听证,法院审判要公开、辩护等。
  • 反面典型:“我说了算”、“为了结果可以不择手段”等,都是典型的权力滥用思维。

权利保障思维

  • 核心要义:法律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任何对公民权利的限制都必须有法律的明确依据,并遵循正当程序。
  • 具体表现
    • 法无禁止即自由:对于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就可以自由行动。
    • 权利推定:对于公民的合法权利,在没有相反证据和法律依据时,应推定其存在并应受到保护。
    • 比例原则:限制公民权利的措施,其目的必须是正当的,且手段必须与目的相适应,不能过度,为了抓一个小偷,出动坦克就不成比例。
  • 反面典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所以可以牺牲你的房子修路”(若无合法补偿和程序)。

程序优先思维

  • 核心要义:公正的实体结果,往往依赖于公正的程序,程序不仅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工具,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
  • 具体表现
    • “看得见的正义”: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开审判、控辩平等。
    • 程序参与:与案件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有权参与到程序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 程序安定:一旦法定程序启动,就应保持其稳定性和严肃性,不能随意中断或撤销。
  • 反面典型:“案情清楚,犯人就是他,审不审、怎么审都无所谓”。

法律至上思维

  • 核心要义: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意志、政策文件、道德观念都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 具体表现
    • 宪法至上: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 依法办事: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普通公民,其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所有人一体适用,不因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有差别。
  • 反面典型:“领导的指示比法律管用”、“我爸是李刚”。

和解与平衡思维

  • 核心要义:法律不仅仅是惩治犯罪的工具,更是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各方利益的调节器。
  • 具体表现
    • 利益衡量:在多个合法利益发生冲突时,根据法律的价值取向和具体规则进行权衡,寻求最佳平衡点。
    • 多元化纠纷解决:鼓励通过调解、仲裁、和解等方式解决纠纷,而非一味诉诸诉讼。
    •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司法裁判不仅要符合法律条文,还要考虑社会公序良俗、社会普遍正义观念,力求“案结事了”。

第二部分:司法考试(法考)如何考察“法治思维”?

法考早已不是死记硬背法条的考试,而是转变为对考生法律应用能力和法治素养的全面考察。“法治思维”正是贯穿所有科目的灵魂,它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体现:

客观题(选择题)的考察方式

  • 情景化案例题:这是法考最主要的形式,题目会给你一个复杂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让你判断其中涉及的法律关系、行为的合法性、权利义务的归属等。

    • 考察点:考生需要运用权利保障思维权力制约思维,从案例中识别出当事人的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和公权力的行使(如警察执法、政府征收),并判断其行为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正当。
    • 示例:一个警察为了破案,没有搜查证就进入嫌疑人家里搜查,这考察的就是权力制约思维程序优先思维,考生需要立刻判断出该行为违法。
  • “陷阱”选项设计:很多选项从道德、情理上看似乎“有道理”,但不符合法律规定。

    • 考察点:考察考生能否坚守法律至上思维,不被道德情感或大众舆论所左右,严格依据法律条文和原则进行判断。
    • 示例:“为了照顾邻居家的老人,未经他同意代他签了一份合同。” 从道德上可能值得赞扬,但从法律上可能构成无权代理,这就是法律与道德的区分。
  • 综合性、跨学科题目:一道题可能同时涉及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多个部门法。

    • 考察点:考察考生能否建立一个统一的法治思维框架,理解不同法律部门在保障权利、制约权力上的共通性,并进行体系化的思考。

主观题(案例分析、论述题)的考察方式

主观题是考察“法治思维”的最高形式,它要求你不仅要“想”,还要“说”出来。

  • 法律关系分析:要求考生清晰、准确地梳理案例中的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

    • 考察点:这是权利保障思维权力制约思维的基础,你必须明确谁是权利人,谁是义务人,公权力在何处介入,其行使是否合法。
  • 法律适用与论证:要求考生引用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比例原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

    • 考察点:考察法律至上思维,你的结论必须有法律依据,并且论证过程要符合法律逻辑,不能是“我觉得”、“我认为”的臆断。
  • 论述题(如“法治”相关主题):直接要求考生结合理论和实际,阐述对“法治”、“公平正义”、“司法改革”等问题的看法。

    • 考察点:这是对法治思维的全面、直接的考察,你需要系统阐述法治的内涵、价值,并结合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如司法责任制、司法公开等)进行分析,这要求考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宏观的视野。

法治理念的贯穿

  •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其核心要义(如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已经深度融入法考,理解这些理念,就是掌握了最高层面的“法治思维”。
  •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些理念是判断法律行为和制度设计的根本价值标尺。

总结与备考建议

法治思维是法考的“内功”,而具体的法律知识是“招式”。

  • 从“背法条”到“懂法律”:备考时,不要孤立地记忆法条,要思考这条法条背后的立法目的是什么?它保护了什么权利?限制了什么权力?体现了什么原则?
  • 用案例来训练思维:多做高质量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特别是案例分析,做完题后,不仅要看答案,更要反思:为什么这个选项是对的?其他选项错在哪里?它违背了哪一项法治思维原则?
  • 培养“法律人”的视角: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法律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看到新闻事件,可以思考: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法律框架下,会是什么结果?当事人的权利如何保障?公权力如何规范?
  • 重视理论学习和论述:多看一些法学经典著作和评论文章,理解法治的精髓,对于论述题,要形成自己清晰、有逻辑的表达框架,将“法治思维”的要素(如权利、权力、程序、正义等)融入其中。

通过法考,不仅是获得一张从业资格证书,更是一次深刻的法治思维训练。 当你真正建立起牢固的法治思维,通过法考也就水到渠成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