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填数字
**
观察下列数列,找出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字。
2, 3, 5, 8, 12, ( ), 23

【错误思路】 很多人会尝试简单的加法规律:
- 2 + 1 = 3
- 3 + 2 = 5
- 5 + 3 = 8
- 8 + 4 = 12 看起来每次加的数在增加(+1, +2, +3, +4),那么下一步应该是 +5,得到 12 + 5 = 17,但题目最后一个数是23,如果接着17,应该是17 + 6 = 23,这个规律是成立的。学而思的题目往往不止一个“标准答案”,它更看重思维的深度。
【学而思思维 - 巧妙解法】 这道题的规律可以更“巧”地看待,它考察的是“数感”和“分组观察”的能力。
我们可以尝试将数列中的数两两配对,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第1个数:2
- 第2个数:3
- 第3个数:5
- 第4个数:8
- 第5个数:12
- 第6个数:(?)
- 第7个数:23
规律是: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所有数的和。
- 第3个数 5 = 2 + 3
- 第4个数 8 = 2 + 3 + 5
- 第5个数 12 = 2 + 3 + 5 + 8
- 第6个数 (?) = 2 + 3 + 5 + 8 + 12 = 30
- 验证一下:第7个数 23 = 2 + 3 + 5 + 8 + 12 + 30 = 60,但题目给的是23,所以这个规律不对。
看来这个思路也走不通了,让我们换一种更巧妙的“位置”思维。
【最佳解法 - 考察位置关系】 规律是:每个数等于它所在的位置序号乘以某个数,再加上一个修正值。
- 第1个位置 (n=1): 2 = 1 × 1 + 1
- 第2个位置 (n=2): 3 = 2 × 1 + 1
- 第3个位置 (n=3): 5 = 3 × 1 + 2
- 第4个位置 (n=4): 8 = 4 × 1 + 4
- 第5个位置 (n=5): 12 = 5 × 1 + 7
- 第6个位置 (n=6): (?) = 6 × 1 + ?
- 第7个位置 (n=7): 23 = 7 × 1 + 16
现在看“修正值”这一列:+1, +1, +2, +4, +7, ?, +16
这个修正值序列有什么规律呢?
- 1 到 1:+0
- 1 到 2:+1
- 2 到 4:+2
- 4 到 7:+3
- 7 到 ?:+4
- ? 到 16:+5
修正值的规律是:每次增加的数比前一次多1。 第6个位置的修正值是 7 + 4 = 11。 第6个数是 6 × 1 + 11 = 17。
我们再验证一下:第7个位置的修正值应该是 11 + 5 = 16,所以第7个数是 7 × 1 + 16 = 23,与题目完全吻合!
【答案】 括号里应该填 17。
【思维点睛】 这道题告诉我们,找规律不能只盯着相邻两个数,有时要把“位置”也考虑进去,甚至要把数列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来观察,这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能力,正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火柴棒游戏 ** 用6根同样长的火柴棒,摆出4个等边三角形。
【常规思路】
大多数人会在平面上尝试,用6根火柴棒摆一个六边形,然后从中心点向6个顶点连线,但这需要更多的火柴棒,或者尝试两个三角形共用一条边,>< 这样,但这只能摆出2个三角形,还剩下2根火柴棒,无法再组成第三个。
【学而思思维 - 突破空间限制】 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必须在平面上”的思维定式,等边三角形是三维空间里的基本图形。
【解法】 将6根火柴棒摆成一个正四面体的结构。
- 正四面体有4个面。
- 每个面都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 正四面体正好由6条边组成,所以用6根火柴棒就可以完美搭建。
【答案】 将6根火柴棒搭成一个正四面体的形状。
【思维点睛】是典型的“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当二维平面走不通时,要立刻想到三维空间,这培养了孩子跳出固有框架、从更高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推理题 ** A、B、C三个人中,一位是老师,一位是医生,一位是工程师,已知:
- C的年龄比工程师大。
- A和医生的年龄不同。
- 医生比B的年龄小。
请问:A、B、C三人的职业分别是什么?
【解题思路 - 排除法】最适合用表格法和排除法。
第一步:整理信息
- 人物:A, B, C
- 职业:老师, 医生, 工程师
- 条件:
- C > 工程师 (年龄)
- A ≠ 医生
- 医生 < B (年龄)
第二步:从最确定的条件入手
从条件2 A ≠ 医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医生只能是B或者C。
第三步:进行假设和推理 我们假设“医生是B”。
- 如果医生是B,那么根据条件3
医生 < B,就变成了B < B,这显然是矛盾的(不可能比自己小)。 - 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第四步:得出确定结论 既然“医生是B”是错的,那么根据第二步的结论,医生只能是C。
第五步:继续推理,确定其他人的职业
- 我们已经确定:C是医生。
- 现在看条件1
C > 工程师,因为C是医生,所以这句话就是医生 > 工程师。 - 这说明工程师不可能是C,那么工程师只能是A或B。
- 我们再看条件2
A ≠ 医生,这个我们已经用过了。 - 我们再看条件3
医生 < B,因为C是医生,所以这句话就是C < B。 - 结合条件1
C > 工程师和条件3C < B,我们可以得出年龄关系:B > C > 工程师。 - 这个年龄关系告诉我们,B的年龄比工程师大,所以B不可能是工程师(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比自己大)。
- 既然B不可能是工程师,那么工程师只能是A。
第六步:得出最后一个职业
- A是工程师。
- C是医生。
- 剩下的B,职业自然就是老师。
【答案】
- A 是 工程师
- B 是 老师
- C 是 医生
【思维点睛】 逻辑推理题考验的是严谨的思维过程,关键在于:
- 化繁为简:把文字信息转化为清晰的逻辑关系。
- 寻找突破口:从最确定、信息量最大的条件开始。
- 假设与排除: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旦发现矛盾立刻排除。
- 链条推理:像串珠子一样,把一个个确定的信息连接起来,最终得到全部答案。
总结与建议
学而思思维题的核心在于“思维过程”,而不是“最终答案”,在做这类题目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 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已知条件和要求。
- 联想:看到题目,不要马上动笔,先联想一下它可能考察的知识点(是找规律?是空间?还是逻辑?)。
- 尝试:从最直观、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尝试。
- 反思:如果一种方法行不通,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我的思维有局限?有没有其他角度?(比如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
- 验证:得到答案后,一定要把它代入原题条件中,看看是否完全符合。 和解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学而思思维题的魅力!如果你有其他题目,也欢迎随时提出来一起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