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中国神话传说

按神话体系划分
-
上古神话 (最古老、最核心)
- 世界起源、人类诞生、自然解释、英雄史诗。
- 主要神祇/人物:
- 创世神:
- 盘古: 开天辟地,身化万物(山河日月)。
- 女娲: 捏土造人,炼石补天。
- 自然神:
- 伏羲: 创造八卦、渔猎、婚姻,人文始祖。
- 神农氏: 尝百草,发明医药和农耕。
- 有巢氏: 教民构木为巢。
- 燧人氏: 钻木取火。
- 神话英雄:
- 夸父: 逐日,渴死,化为桃林。
- 精卫: 填海(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 刑天: 舞干戚,与天帝争神。
- 后羿: 射九日,除害。
- 共工: 怒触不周山,引发天塌地陷。
- 创世神:
- 著名故事:
- 盘古开天辟地
- 女娲造人
- 女娲补天
- 伏羲创八卦
- 神农尝百草
- 夸父逐日
- 精卫填海
- 后羿射日
- 大禹治水
-
道教神话 (体系化、神仙化)
- 宇宙观(三界)、神仙体系、修炼成仙、得道飞升。
- 主要神祇/人物:
- 三清 (最高神):
- 玉清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的师父,阐教教主。
- 上清灵宝天尊: 太上老君的师父,截教教主。
- 太清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 道教始祖,炼丹、法宝大师。
- 四御 (玉帝辅佐):
- 玉皇大帝: 三界主宰,总管天地人。
- 北极紫微大帝: 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
-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
- 后土皇地祇: 执掌山岳土地,孕育万物。
- 星宿神:
- 二十八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等。
- 四象: 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 地方神/民间神:
- 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 妈祖 (海神)
- 城隍 (地方保护神)
- 关公 (武财神、忠义神)
- 三清 (最高神):
- 著名故事:
- 玉帝封神
- 八仙过海
- 妈祖娘娘的传说
- 太上老君炼丹
-
佛教神话 (本土化、融合化)
- 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普度众生。
- 主要神祇/人物:
- 佛祖:
-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
- 阿弥陀佛 (无量寿佛):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
- 药师佛: 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
- 菩萨:
- 观音菩萨: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 文殊菩萨: 智慧第一。
- 普贤菩萨: 行愿第一。
- 地藏菩萨: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 罗汉/护法神:
- 十八罗汉: 佛陀得道弟子。
- 四大天王: 守护佛法的天神。
- 佛祖:
- 著名故事:
- 观音菩萨的传说 (如:鱼篮观音、千手千眼观音)
- 唐僧取经 (佛教历史演义化)
-
民间传说 (人神化、世俗化)
- 解释地方风物、歌颂英雄人物、寄托美好愿望。
- 著名人物/故事:
- 白蛇传: 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反抗封建礼教。
- 梁山伯与祝英台: 化蝶的爱情悲剧。
- 孟姜女哭长城: 反抗暴政,爱情忠贞。
- 牛郎织女: 七夕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
- 田螺姑娘: 善有善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八仙过海 (兼具道教与民间色彩)
按神话母题/主题划分
-
宇宙起源与结构
- 盘古开天
- 混沌 (如:盘古诞生前的状态)
- 天圆地方
- 三界: 天庭、人间、地府/龙宫。
-
人类起源与文明
- 女娲造人
- 伏羲创世
- 神农尝百草
- 有巢氏构木为巢
- 燧人氏钻木取火
-
自然灾害与英雄抗争
- 后羿射日
- 大禹治水
- 精卫填海
- 夸父逐日
- 愚公移山
-
神祇体系与神仙生活
- 天庭政治: 玉帝统治,众神各司其职。
- 神仙修炼: 炼丹、修道、渡劫。
- 神仙爱情: 如《天仙配》 (七仙女与董永)。
- 神仙战争: 如《封神演义》中的阐教、截教之争。
-
人与神/妖的关系
- 人神恋: 牛郎织女、沉香救母。
- 人妖恋: 白蛇传、聊斋故事。
- 英雄斩妖除魔: 哪吒闹海、钟馗捉鬼。
-
道德教化与哲学思想
- 善恶有报: 因果报应思想。
- 忠孝节义: 关公、岳飞等被神化。
- 道家思想: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 儒家思想: 天人感应、仁义礼智信。
主要神祇与人物关系网
- 创世神系: 盘古 → (身化万物) → 伏羲、女娲
- 天庭统治核心: 三清 → 四御 → 玉皇大帝 → 众神 (王母、太白金星、哪吒、二郎神等)
- 地府体系: 阎罗王 → 十殿阎罗 → 判官、牛头马面、孟婆
- 龙族: 东海龙王敖广 → (四海龙王) → 龙子龙孙
- 重要关系:
- 女娲: 人类始祖,曾补天,被尊为女神。
- 伏羲: 女娲之兄/夫,人文始祖。
- 黄帝: 人间帝王,后成天神,与蚩尤大战。
- 炎帝: 农业之神,与黄帝并称。
- 西王母: 瑶池金母,女仙之首,掌管不死药。
- 二郎神 (杨戬): 玉帝外甥,神通广大,天庭司法天神。
- 哪吒: 李靖之子,反抗父权,莲花化身。
- 观音菩萨: 原为男相,后化为女相,大慈大悲,普度众生。
文化影响与意义
- 文学艺术:
- 小说: 《山海经》、《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
- 戏曲: 大量剧目取材于神话,如《白蛇传》、《天仙配》。
- 绘画/雕塑: 敦煌壁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 节日习俗:
- 春节: 祭灶神、贴门神、守岁。
- 元宵节: 观灯、猜灯谜。
- 清明节: 祭祖扫墓。
- 端午节: 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
- 七夕节: 牛郎织女相会,乞巧。
- 中秋节: 赏月、祭月。
- 中元节 (鬼节): 祭祀祖先,普度亡魂。
- 语言成语:
- 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点石成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民族精神与价值观:
- 自强不息: 夸父、精卫、愚公。
- 人定胜天: 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 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 追求自由与反抗压迫: 哪吒闹海、白蛇传。
- 善恶有报、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