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一年级上册数学思维题,最新考法有哪些?

第一类:找规律 (核心思维:观察、归纳)

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归纳能力的绝佳方式。 1:接着画**

一年级上册数学思维题,最新考法有哪些?-图1

  • 题目:

    ○△○△○△____
  • 提问: 接下来应该画什么?

  • 解题思路:

    1. 引导观察: “宝贝,我们来看看这些图形,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2. 发现规律: 引导孩子发现,图形是按照“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这样重复的。
    3. 得出结论: “后面应该是什么图形呢?”(孩子回答:圆形)
    • 变式练习:
      • □○□○□○____ (答案:□)
      • △○○△○○△○○____ (答案:△) 2:找规律填数**
  • 题目:

    1, 3, 5, 7, __, __
  • 提问: 空格里应该填什么数字?

  • 解题思路:

    1. 引导观察: “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字,它们是怎么变化的?”
    2. 发现规律: 引导孩子发现,后面的数字比前面的数字大2(3比1大2,5比3大2,7比5大2)。
    3. 得出结论: “那7后面的数字应该比它大几呢?”(孩子回答:大2,所以是9,再下一个是11。)
    • 变式练习:
      • 10, 8, 6, 4, __, __ (规律:每次减2,答案:2, 0)
      • 1, 4, 7, 10, __, __ (规律:每次加3,答案:13, 16)

第二类:简单推理 (核心思维:逻辑、排除)

让孩子学会根据已知条件,一步步推断出答案。 3:猜一猜**

  • 题目:

    • 小明比小红高。
    • 小丽比小红矮。
    • 请问:谁最高?谁最矮?
  • 提问: 谁最高?谁最矮?

  • 解题思路:

    1. 建立关系: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示,小红在中间,因为小明比她高,小丽比她矮。”
    2. 画出关系图:
      高 -> 小明
           小红
      矮 -> 小丽
    3. 得出结论: “从图上能很清楚地看到,小明最高,小丽最矮。”
    • 变式练习:

      苹果比香蕉重,梨比苹果轻,谁最重?谁最轻? (答案:香蕉最重,梨最轻) 4:排队问题**

  • 题目:

    • 从前往后数,小华排在第4个。
    • 从后往前数,小华排在第5个。
    • 请问: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 提问: 这队一共有多少人?

  • 解题思路:

    1. 动手演示: 让孩子伸出自己的小手,或者用小积木来代表小朋友。
    2. 模拟排队: “我们从小华开始数,从前面数,他是第4个,说明他前面有3个人。”(让孩子在“小华”前面摆3个积木)
    3. 继续模拟: “从后面数,他是第5个,说明他后面有4个人。”(让孩子在“小华”后面摆4个积木)
    4. 总人数计算: “现在我们把所有积木加起来,前面3个,加上小华自己1个,再加上后面4个,一共是3+1+4=8个人。”
    • 关键点: 提醒孩子,计算总数时,不能只把“第4”和“第5”这两个数字加起来(4+5=9),因为小华被重复计算了。

第三类:图形与空间 (核心思维:观察、想象、分类)

培养孩子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5:数图形**

  • 题目:

      /\
     /  \
    /____\
    |    |
    |____|
  • 提问: 这个图形里有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正方形?

  • 解题思路:

    1. 分类数数: “我们先来找找所有的三角形。”(引导孩子找到最上面的大三角形)
    2. 不重复、不遗漏: “除了这个大三角形,还有吗?”(通常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找到1-2个,可能需要家长提示“上面的小三角形”或“下面的小三角形”)
    3. 再找正方形: “现在我们来找正方形。”(引导孩子发现下面的部分是一个正方形)
    4. 得出结论: “有2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
    • 变式练习: 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个长方形、几个圆形。 6:哪个不同类**
  • 题目:

    苹果、香蕉、梨、胡萝卜

  • 提问: 哪一个和其他三个不是一类?

  • 解题思路:

    1. 引导分类: “宝贝,我们来给这些东西分分类,哪些是水果,哪些不是?”
    2. 找出共同点: “苹果、香蕉、梨它们都是什么?”(引导孩子说出“水果”)
    3. 找出不同点: “那胡萝卜呢?它和我们刚才说的那些一样吗?”(引导孩子说出“蔬菜”)
    4. 得出结论: “胡萝卜和其他三个不是一类。”
    • 变式练习:
      • 汽车、自行车、公交车、桌子 (答案:桌子,因为其他三个是交通工具)
      • 猫、狗、鱼、树 (答案:树,因为其他三个是动物)

第四类:趣味应用题 (核心思维:生活化、策略)

将数学融入生活,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 7:喝汽水**

  • 题目:

    • 买1瓶汽水,可以喝完,然后得到1个空瓶子。
    • 2个空瓶子可以换1瓶新的汽水。
    • 如果你有10元钱,每瓶汽水2元,你最多可以喝到多少瓶汽水?
  • 提问: 最多可以喝到多少瓶?

  • 解题思路:

    1. 分步计算:
      • 第一步: 用10元钱,每瓶2元,可以买 10 ÷ 2 = 5 瓶汽水,喝完得到5个空瓶。
      • 第二步: 用5个空瓶去换汽水。5 ÷ 2 = 2 瓶,还剩下 5 - 2×2 = 1 个空瓶,现在又喝了2瓶,总共喝了 5 + 2 = 7 瓶,现在手上有 1 + 2 = 3 个空瓶(刚换来的2瓶喝完又得到2个空瓶)。
      • 第三步: 用3个空瓶去换汽水。3 ÷ 2 = 1 瓶,还剩下 3 - 2 = 1 个空瓶,现在又喝了1瓶,总共喝了 7 + 1 = 8 瓶,现在手上有 1 + 1 = 2 个空瓶。
      • 第四步: 用最后2个空瓶换1瓶汽水,喝完得到1个空瓶,总共喝了 8 + 1 = 9 瓶,现在手上有1个空瓶。
    2. 得出结论: 最多可以喝到9瓶汽水。(还剩下1个空瓶,不够换了)
    • 简化版(适合一年级): 从“你有10元钱,每瓶2元”开始,算出可以买5瓶,喝完有5个空瓶,问:“5个空瓶能换几瓶?”(2瓶,还剩1个),总共喝了5+2=7瓶,现在有1+2=3个空瓶,再问:“3个空瓶又能换几瓶?”(1瓶,还剩1个),总共喝了7+1=8瓶,现在有1+1=2个空瓶,最后问:“2个空瓶还能换几瓶?”(1瓶),总共喝了8+1=9瓶。 8:间隔问题(植树问题简化版)**
  • 题目:

    学校门口种了一排树,从第一棵到第五棵树,一共种了4米长,请问,从第一棵到第十棵树,一共种了多少米?

  • 提问: 从第一棵到第十棵树,一共种了多少米?

  • 解题思路:

    1. 动手画图: 画5个点(代表树),看看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 孩子会数出有4个间隔。
    2. 理解关系: “5棵树,有4个间隔,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多少呢?”(总长度4米 ÷ 4个间隔 = 1米/间隔)
    3. 解决新问题: “现在要种10棵树,会有多少个间隔呢?”(引导孩子发现:间隔数 = 树的棵数 - 1,所以是10 - 1 = 9个间隔)
    4. 计算总长: “每个间隔1米,9个间隔就是 9 × 1 = 9 米。”
    • 核心公式(用语言表达): 间隔数 = 树的棵数 - 1;总长 = 每个间隔的长度 × 间隔数。

给家长的建议:

  1. 趣味第一: 把做题当成游戏,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引导,不要给孩子压力。
  2. 多问“为什么”: 当孩子给出答案时,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这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3. 动手操作: 鼓励孩子用小棒、积木、手指等实物来摆一摆、数一数,化抽象为具体。
  4. 生活联系: 在生活中多和孩子进行数学对话,我们分水果吧,每人一个,够分吗?”“看看我们家的门牌号是几楼?”
  5. 耐心等待: 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尝试。 和思路能帮助您的孩子在数学思维的海洋中快乐遨游!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