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很多在职考生都会纠结于此。“双证”指的是同时拥有毕业证(学历证)和学位证的研究生,通常我们说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是最主流的双证形式。

要回答“哪个好考”,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因为“好考”是相对的,取决于你的个人情况和目标。
我们明确一下“双证研究生”的主要类型:
-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最主流的双证形式)
- 特点:先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12月联考),被录取后采取非脱产学习,周末或集中上课,毕业后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证书上会注明“非全日制”。
- 专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会计、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应用型专业。
-
中外合作办学硕士
- 特点:由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合作举办,通常参加学校自主组织的考试或申请审核制,毕业后获得国外大学的学位证,同时可以留服认证,相当于国内的“双证”效力。
- 专业:MBA、金融、心理学、计算机等。
-
部分高校的同等学力申硕(特殊情况)
- 说明:传统意义上的“同等学力申硕”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但近年来,部分高校开设了“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并获取毕业证”的项目,这属于特殊政策,需要具体查询目标院校。
我们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分析,帮你判断哪个对你来说“更好考”。
核心对比维度分析
| 维度 |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 (12月联考) | 中外合作办学硕士 |
|---|---|---|
| 考试难度 | 高 | 相对较低 |
| 录取方式 | “先考后学”,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初试(笔试)和复试(面试/笔试),竞争激烈,分数线逐年上涨。 | “申请审核制”或“自主考试”,通常更看重你的工作背景、学历、英语能力和面试表现,对笔试要求较低或不要求。 |
| 学习方式 | 周末或节假日上课,不影响工作。 | 同样以非脱产为主,部分项目有短期出国授课要求。 |
| 学费 | 相对较低,几万到十几万人民币不等。 | 非常高,通常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人民币不等,部分项目甚至上百万。 |
| 证书含金量 | 国内教育部认可,与全日制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证书上会注明“非全日制”,在部分国企、事业单位或考公时可能存在隐性偏见。 | 国外大学学位,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后,效力等同于国内双证,国际认可度高,适合有涉外需求或在外企工作的同学。 |
| 适合人群 | 追求性价比,希望以较低成本获得国家承认的“双证”。 应试能力强,擅长笔试,能通过激烈的全国统考。 目标明确,希望在体制内或传统行业发展。 |
预算充足,不差钱。 应试能力一般,但工作背景优秀,英语能力好。 追求国际化视野,希望获得高含金量的海外学位,未来有出国或进入外企的打算。 |
到底哪个“好考”?
综合来看,对于绝大多数国内在职考生而言,中外合作办学硕士的“考试门槛”相对更低,更容易“考上”。
为什么说中外合作办学“更好考”?
- 绕开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参加全国统考,你不用和几百万考生去竞争同一个分数线,只需要面对项目自己的考核,而这个考核往往更灵活、更侧重于你的综合素质。
- 考核方式更友好:通常采用“材料审核 + 面试”的形式,你的工作履历、管理经验、推荐信、英语水平(如四六级、雅思托福成绩)等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这对于有多年工作经验、但笔试能力下降的职场人士来说,是巨大的优势。
- 机会更多:对于国内联考分数不理想,但背景又不错的同学,中外合作项目提供了一个“曲线救国”的绝佳途径。
“好考”不等于“便宜”或“随便读”。
- 经济门槛高:高昂的学费是最大的拦路虎,你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 对背景有要求:虽然不考笔试,但对你的工作单位、职位、英语水平等都有一定要求,普通职场人士不一定符合所有顶尖项目的招生标准。
- 项目选择需谨慎:市面上中外合作项目鱼龙混杂,一定要选择教育部官网备案、能留服认证的正规项目,否则钱花了,证是假的,就亏大了。
给你的建议
在选择之前,请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 省钱,拿个国家承认的“双证” -> 优先考虑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做好拼命备考的准备。
- 不在乎钱,想拿个高含金量的国际学位,提升背景 -> 优先考虑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准备材料和面试。
-
我的应试能力如何?
- 底子好,能坚持复习 -> 非全日制硕士是你的主战场。
- 多年不学习,看到数学和英语就头疼 -> 中外合作办学更适合你。
-
我的经济状况如何?
- 预算有限,希望“性价比” -> 非全日制硕士。
- 预算充足,追求“投资回报率” -> 中外合作办学。
- 从“考试通过率”的角度看:中外合作办学硕士 >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前者更容易“上岸”。
- 从“经济成本”的角度看:非全日制专业硕士 < 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前者更“便宜”。
最终选择哪个,没有绝对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背景、经济实力、职业规划和学习能力,建议你根据自己的情况,同时准备这两条路径,多看几个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