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无机化学

一级分支 1:化学原理基础
- 核心思想: 理解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
- 二级分支 1.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 核心概念: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决定了元素性质。
- 三级分支:
- 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 vs. 量子力学模型 (波函数、概率云)
- 四个量子数:
- 主量子数 - 电子层
- 角量子数 - 亚层/能级
- 磁量子数 - 轨道空间取向
- 自旋量子数 - 电子自旋
- 核外电子排布: 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 元素周期表:
- 周期: 电子层数
- 族: 最外层电子数 (主族、副族、VIII族)
- 区: s区, p区, d区, ds区, f区
- 元素性质周期性:
- 原子半径
- 电离能
- 电子亲和能
- 电负性
- 二级分支 1.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 核心概念: 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或晶体。
- 三级分支:
- 离子键: 电子得失,形成阴阳离子,静电引力。特点: 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 共价键: 电子共享。
- 价键理论: 原子轨道重叠,σ键 vs. π键。
- 杂化轨道理论: 解释分子空间构型 (sp, sp², sp³, dsp², sp³d, sp³d²...)。
-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预测分子空间构型 (电子对数决定构型)。
- 分子轨道理论: 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成键轨道 vs. 反键轨道。
- 金属键: 金属原子和离子与“电子海”之间的作用力。
- 分子间作用力:
- 范德华力: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 氢键: 特殊的强范德华力 (H-O, H-N, H-F)。
- 二级分支 1.3: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
- 核心概念: 判断反应方向和速率。
- 三级分支:
-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焓变 (ΔH)。
- 热力学第二定律: 反应自发性,熵变 (ΔS) 和吉布斯自由能变 (ΔG = ΔH - TΔS)。
- 热力学第三定律: 绝对零度。
- 反应速率: 影响因素 (浓度、温度、催化剂、表面积)。
- 反应机理: 基元反应、反应速率方程、活化能。
一级分支 2:化学平衡
- 核心思想: 研究可逆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的规律。
- 二级分支 2.1:酸碱平衡
- 核心概念: 质子转移。
- 三级分支:
- 酸碱理论:
- 阿伦尼乌斯理论 (H⁺和OH⁻)
- 布朗斯特-劳里理论 (质子给予体/接受体)
- 路易斯理论 (电子对接受体/给予体)
- 水的电离: Kw = [H⁺][OH⁻] = 1.0×10⁻¹⁴ (25°C)
- pH值: pH = -log[H⁺]
- 缓冲溶液: 能够抵抗少量酸碱而pH基本不变的溶液 (弱酸+其共轭碱)。
- 酸碱滴定: 中和反应,指示剂变色。
- 酸碱理论:
- 二级分支 2.2:沉淀-溶解平衡
- 核心概念: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与沉淀。
- 三级分支:
- 溶度积: Ksp = [A]ᵐ[B]ⁿ (平衡常数)
- 溶度积规则:
- Q < Ksp,不饱和,溶解。
- Q = Ksp,饱和,平衡。
- Q > Ksp,过饱和,沉淀。
-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同离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
- 二级分支 2.3:氧化还原平衡
- 核心概念: 电子转移。
- 三级分支:
- 基本概念: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态、半反应。
- 电极电势:
- 标准氢电极 (SHE) 作为基准。
- 标准电极电势 (E°)。
- 能斯特方程: E = E° - (RT/nF)lnQ (非标准状态下的电极电势)。
- 电动势: E°_cell = E°_cathode - E°_anode。
- 应用:
- 判断反应方向 (E > 0 自发)。
- 计算平衡常数 (ΔG° = -nFE°, lnK = nFE°/RT)。
- 元素电势图。
- 二级分支 2.4:配位平衡
- 核心概念: 中心离子与配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配合物。
- 三级分支:
- 配合物组成: 中心离子/原子、配位体、配位数、内界/外界。
- 命名: (配位体数)(配位体名称)(合)(中心离子名称)(中心离子氧化态)。
- 稳定常数: K_稳 (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 配位平衡的移动:
- 沉淀生成 (与沉淀平衡竞争)。
- 酸碱反应 (与酸碱平衡竞争)。
- 氧化还原反应 (与氧化还原平衡竞争)。
一级分支 3:元素化学
- 核心思想: 按周期族分类,研究各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 二级分支 3.1:s区元素 (IA, IIA族)
- 特点: 活泼金属,强还原性,化合物多为离子型。
- 代表元素: H, Li, Na, K, Mg, Ca。
- 重要化合物: 氧化物、氢氧化物、盐 (如 NaCl, CaCO₃)。
- 二级分支 3.2:p区元素
- 特点: 种类最丰富,性质变化多样,非金属为主。
- 代表族:
- 卤素 (VIIA族): 强氧化性,氢卤酸,含氧酸 (HClO, HClO₃)。
- 氧族 (VIA族): H₂O, H₂O₂, 过氧化物,硫化物。
- 氮族 (VA族): NH₃, 硝酸 (HNO₃),磷酸盐。
- 碳族 (IVA族): 碳的同素异形体,硅酸盐,CO₂。
- 硼族 (IIIA族): 缺电子性,硼砂,氢化物 (B₂H₆)。
- 二级分支 3.3:d区元素 (过渡金属)
- 特点: d轨道未充满,易形成配合物,多种氧化态,颜色。
- 代表元素: Fe, Co, Ni, Cu, Zn, Cr, Mn。
- 重要性质:
- 氧化态: 可变 (如 Fe²⁺/Fe³⁺, Mn²⁺/Mn⁴⁺/MnO₄⁻)。
- 配合物: [Fe(CN)₆]⁴⁻, [Cu(NH₃)₄]²⁺。
- 颜色: d-d跃迁导致 (如 [Cu(H₂O)₆]²⁺ 蓝色)。
- 磁性: 顺磁性 vs. 抗磁性。
- 重要化合物: 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铬酸盐/重铬酸盐,高锰酸盐。
- 二级分支 3.4:ds区元素 (IB, IIB族)
- 特点: 金属活泼性递减,易形成配合物。
- 代表元素: Cu, Ag, Au, Zn, Cd, Hg。
- 重要性质:
- 铜: +1, +2价,蓝色Cu²⁺溶液。
- 银: +1价,AgCl沉淀,银镜反应。
- 锌: +2价,两性。
- 二级分支 3.5:f区元素 (镧系、锕系)
- 特点: f轨道填充,性质相似,放射性。
- 镧系: “稀土元素”,+3价为主,磁性发光材料。
- 锕系: 大多为放射性元素,核能应用。
一级分支 4:固体化学与材料化学
- 核心思想: 研究固体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
- 二级分支 4.1:晶体结构
- 核心概念: 原子/分子/离子在三维空间有序排列。
- 三级分支:
- 晶格类型: 简单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等。
- 晶胞参数: a, b, c, α, β, γ。
- 晶格能: 气态离子形成1摩尔离子晶体释放的能量。
- X射线衍射: 测定晶体结构的主要方法。
- 二级分支 4.2:固体类型
- 三级分支:
- 离子晶体: 高熔点,硬,溶于极性溶剂 (如 NaCl)。
- 原子晶体: 高熔点,硬,不导电 (如 金刚石)。
- 分子晶体: 低熔点,软 (如 冰, 干冰)。
- 金属晶体: 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延展性好。
- 三级分支:
- 二级分支 4.3:重要无机材料
- 三级分支:
- 陶瓷: 耐高温,耐腐蚀 (如 Al₂O₃)。
- 合金: 金属混合物,改善性能 (如 钢, 黄铜)。
- 半导体: Si, Ge, GaAs。
- 沸石/分子筛: 催化剂,吸附剂。
- 三级分支:
一级分支 5:实验技术与方法
- 核心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 二级分支 5.1:基本操作
- 三级分支: 称量、滴定、过滤、蒸馏、萃取、重结晶。
- 二级分支 5.2:仪器分析
- 三级分支: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测定有色物质浓度。
- 红外光谱: 分析分子官能团。
-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 测定元素含量。
- X射线衍射: 物相分析,晶体结构解析。
- 核磁共振: 分析分子结构 (¹H, ¹³C NMR)。
- 三级分支: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构建框架: 在学习初期,以这份导图为骨架,了解无机化学的全貌。
- 填充细节: 随着学习的深入,在每个分支下添加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实验现象、数据、例外情况和典型例题。
- 关联记忆: 思考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进而影响其化学键类型和反应活性,配位平衡会与沉淀平衡相互竞争。
- 复习与回顾: 考试前,可以看着导图,尝试复述每个分支的核心内容,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无机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