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初三化学上册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考点难点都在这?

初三化学上册(人教版)知识体系总览

这张思维导图将整个上册内容分为五大核心板块,你可以按照这个框架进行学习和复习。

初三化学上册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考点难点都在这?-图1

graph TD
    A[初三化学上册] --> B[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A --> C[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A --> D[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A --> E[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A --> F[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A --> G[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A --> H[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subgraph 基础概念与技能
        B --> B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B --> B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B --> B3(走进实验室);
    end
    subgraph 核心物质
        C --> C1(空气成分);
        C --> C2(氧气性质与制法);
        C --> C3(氮气与稀有气体);
        G --> G1(碳的单质);
        G --> G2(二氧化碳的性质);
        G --> G3(一氧化碳的性质);
        E --> E1(水的组成);
        E --> E2(水的净化);
    end
    subgraph 微观世界
        D --> D1(分子与原子);
        D --> D2(原子的构成);
        D --> D3(元素);
        D --> D4(离子);
        D --> D5(化学式与化合价);
    end
    subgraph 化学语言与工具
        F --> F1(质量守恒定律);
        F --> F2(化学方程式);
        F --> F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D5 --> D5a(化学式的意义);
        D5 --> D5b(化合价规则);
        D5 --> D5c(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end
    subgrp 化学反应与应用
        G --> G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H --> H1(燃烧与灭火);
        H --> H2(燃料的利用与环境保护);
    end

分单元详细思维导图

下面是每个单元更详细的知识点拆解,方便你逐个击破。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 核心:认识化学,学会实验
    • 化学是什么?
      •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 特点:以实验为基础。
    •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特征: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
      •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特征: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
    •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酸性、碱性)
      •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
    •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重中之重!)
      • 药品取用:“三不”原则(不闻、不尝、不摸);固体用药匙或镊子;液体用胶头滴管或倾倒。
      • 物质加热:酒精灯“三禁”(禁止对燃、禁止向燃灯酒精、禁止用嘴吹灭);用外焰加热;给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试管倾斜45°,管口不对人。
      • 仪器连接与气密性检查:先下后上,先左后右;形成压差法。
      • 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 蒸发: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 洗涤仪器: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 核心:空气、氧气
    • 空气的组成
      • 体积分数:氮气(N₂)约78%,氧气(O₂)约21%,稀有气体约0.94%,二氧化碳(CO₂)约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0.03%。
      •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保护气、制造氮肥等。
      •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
    • 氧气 (O₂) 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 与碳反应:C + O₂ --(点燃)--> CO₂ (发出白光,放热)
        • 与硫反应:S + O₂ --(点燃)--> SO₂ (明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 与磷反应:4P + 5O₂ --(点燃)--> 2P₂O₅ (产生大量白烟)
        • 与铁反应:3Fe + 2O₂ --(点燃)--> Fe₃O₄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与镁反应:2Mg + O₂ --(点燃)--> 2MgO (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 与蜡烛反应:生成CO₂和H₂O。
      • 氧化性: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 氧气的制法
      •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利用沸点不同)。
      • 实验室制法
        • 药品:高锰酸钾(KMnO₄) 或 过氧化氢(H₂O₂)和二氧化锰(MnO₂) 或 氯酸钾(KClO₃)和二氧化锰(MnO₂)。
        • 反应原理
          • 2KMnO₄ --(△)-->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2H₂O₂ --(MnO₂)--> 2H₂O + O₂↑
          • 2KClO₃ --(MnO₂, △)--> 2KCl + 3O₂↑
        • 实验装置:固固加热型 或 固液不加热型。
        • 收集方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或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满。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 核心: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 分子与原子
      •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 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
    • 原子的构成
      • 原子 = 原子核(质子+中子) + 核外电子
      • 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
      • 质量关系: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 元素
      •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与原子的关系: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 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 元素周期表: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有序排列。
    • 离子
      •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形成:原子得电子 -> 阴离子 (带负电);原子失电子 -> 阳离子 (带正电)。
      • 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电荷数和电性,如:Na⁺, Cl⁻, SO₄²⁻。
    • 化学式与化合价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意义:①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 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
      • 化合价: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性质。
        • 规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 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
      •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 相对分子质量 = 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个数 之和
        • 各元素质量比 = 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个数 之比
        •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个数) / 相对分子质量 × 100%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 核心:认识水,爱护水资源
    • 水的组成
      • 电解水实验: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 文字表达式: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 化学方程式:2H₂O --(通电)--> 2H₂↑ + O₂↑
      •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水的净化
      • 天然水杂质:不溶性杂质(如泥沙)和可溶性杂质(如盐类)。
      • 净化步骤:沉淀 -> 过滤 -> 吸附 -> 蒸馏。
        •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 吸附:用活性吸附除去色素和异味。
        • 蒸馏: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得到纯净物。
      • 硬水与软水
        •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鉴别:用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
        • 硬水软化:生活中煮沸,实验室蒸馏。
    • 爱护水资源
      • 措施: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 水污染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 核心:化学的“语言”和“定律”
    • 质量守恒定律
      •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 化学方程式
      • 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意义
        • ① 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 ②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 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粒子个数比。
      • 书写步骤
        1. 写: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 配:配平化学方程式(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等)。
        3.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或“↓”)。
        4. 等:短线改为等号。
    •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步骤
        1. 设:设未知数。
        2. 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 找: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并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化学式下面。
        4. 列:列出比例式。
        5. 解:求解。
        6. 答:写出答案。
      • 关键:关系量要对准,代入的数据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 核心:碳家族及其重要氧化物
    • 碳的单质
      • 金刚石:最硬的天然物质,用于钻头、玻璃刀。
      • 石墨:质软、有滑感、导电,用于电极、铅笔芯。
      • C₆₀:足球烯。
      • 化学性质
        • 常温下:稳定。
        • 点燃时:具有可燃性,C + O₂ --(点燃)--> CO₂ (充分燃烧);2C + O₂ --(点燃)--> 2CO (不充分燃烧)。
        • 高温下:具有还原性,C + 2CuO --(高温)--> 2Cu + CO₂↑。
    • 二氧化碳 (CO₂)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叫“干冰”。
      • 化学性质
        •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 与水反应:CO₂ + H₂O == H₂CO₃ (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₂CO₃ == H₂O + CO₂↑。
        • 与碱反应:CO₂ + Ca(OH)₂ == CaCO₃↓ + H₂O (检验CO₂)。
        • 氧化性:CO₂ + C --(高温)--> 2CO。
      • 用途:灭火、人工降雨、作温室肥料、化工原料。
    • 一氧化碳 (CO)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可燃性:2CO + O₂ --(点燃)--> 2CO₂ (蓝色火焰)。
        • 毒性: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 还原性:CO + CuO --(△)--> Cu + CO₂。
    •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₃,稀盐酸。
      • 原理:CaCO₃ + 2HCl == CaCl₂ + H₂O + CO₂↑
      •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 核心:燃烧、能源与环境
    • 燃烧与灭火
      • 燃烧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 灭火原理(破坏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 燃料的利用
      •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如燃烧、中和反应)和吸热反应(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 有足够多的空气;② 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 燃料使用与环境污染
      • 空气污染物:粉尘、气体(SO₂, NO₂, CO等)。
      • 酸雨:主要由SO₂、NO₂等气体溶于雨水形成。
      • 温室效应:主要由CO₂等气体引起。
      •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煤燃烧产生SO₂、NO₂等;汽车尾气含CO、NO₂、含铅化合物等。
      •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清洁能源(如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进行学习

  1. 课前预习:浏览对应单元的思维导图,了解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和核心概念。
  2. 课堂笔记:跟随老师的讲解,在导图的相应分支上补充细节、例题和自己的疑问。
  3. 课后复习:合上书本,尝试默写或画出这张思维导图,检查自己的知识盲点。
  4. 专题突破:针对薄弱环节(如化学方程式计算、实验操作),重点复习相关分支。
  5. 总复习:在期末考试前,将整张图在脑海中过一遍,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初三化学上册的知识!祝你学习进步,化学成绩优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