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教育公共基础思维导图最新版出来了?

教育公共基础 思维导图 (总览)

中心主题:教育公共基础

2025教育公共基础思维导图最新版出来了?-图1

  • 一级分支 1:教育学基础
  • 一级分支 2:心理学基础
  • 一级分支 3:教育法律法规
  • 一级分支 4:教师职业道德

一级分支 1:教育学基础

  • 1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 教育的概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 教育的本质
      • 培养人的活动(根本属性)。
      • 社会活动(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 教育的功能
      • 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
      • 社会发展功能
        • 政治功能(培养人才、巩固政权)。
        • 经济功能(再生产劳动力、促进科技发展)。
        • 文化功能(传递、选择、创新文化)。
        • 生态功能(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 2 教育目的

    • 概念:培养人的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理论
      • 个人本位论:强调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如卢梭、福禄贝尔)。
      • 社会本位论:强调个体发展要服从社会需要(如涂尔干、孔德)。
    • 我国的教育目的
      •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 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 3 学校教育制度

    • 概念: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简称学制。
    • 现代学制类型
      • 双轨制(欧洲)。
      • 单轨制(美国)。
      •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中国)。
    • 我国现行学制
      • 层次结构:学前教育 -> 义务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 类别结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 特点:分支型、多层次、多形式。
  • 4 课程

    • 概念:学校教育内容和计划的载体。
    • 类型
      • 属性:学科课程 vs 活动课程。
      • 按组织方式:分科课程 vs 综合课程。
      • 按设计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 理论流派
      • 学科中心课程论(赫尔巴特)。
      • 学生中心课程论(杜威)。
      • 社会中心课程论
    • 课程改革
      • 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5 教学

    • 概念: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
    • 基本任务
      • 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
      • 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 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 教学过程
      • 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
    • 教学原则
      • 思想性/科学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量力性循序渐进
    • 教学方法
      • 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 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
      • 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 以引导探究为主:发现法、探究法。
    • 教学组织形式
      • 班级授课制(基本形式)。
      • 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特朗普制、设计教学法(辅助或补充形式)。
  • 6 德育

    • 概念: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 原则
      • 方向性原则疏导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材施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 方法
      • 说服法(讲解、谈话、报告、讨论)。
      • 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批评、处分)。
  • 7 班主任工作

    • 地位: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 任务:全面发展学生。
    • 内容与方法
      • 了解和研究学生。
      •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 个别教育工作(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
      •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一级分支 2:心理学基础

  • 1 心理学概述

    • 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 心理过程
      •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 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
    • 个性心理
      •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 2 认知过程

    • 感觉与知觉
      • 感觉: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 知觉:对整体属性的反映。
      •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 记忆
      • 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
      • 分类
        •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 按信息保持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 思维
      •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创造性思维:新颖、独特。
    • 想象
      • 无意想象 vs 有意想象
      • 再造想象 vs 创造想象
  • 3 情绪、情感与意志

    • 情绪与情感
      • 区别与联系:情绪与生理需要相关,情境性大;情感与社会需要相关,深刻稳定。
      • 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 意志
      • 基本特征:自觉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 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 4 个性心理

    • 能力
      • 一般能力 vs 特殊能力
      • 智力理论:斯皮尔曼二因素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能力发展差异:水平差异、类型差异、表现早晚差异。
    • 气质
      • 类型: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
      • 特点:无好坏之分,不决定成就高低。
    • 性格
      • 核心: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 结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 与气质关系: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形式。
  • 5 学习心理

    • 学习动机
      • 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 培养与激发:创设问题情境、正确运用奖惩、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
    • 学习迁移
      • 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类型:正/负迁移;顺/逆迁移;一般/特殊迁移。
      • 促进条件: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定势。
    • 学习策略
      • 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组织。
      •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
      •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学业求助。
    •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 影响因素:问题情境、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
      • 创造性的培养:创设环境、鼓励发散思维、进行头脑风暴。
  • 6 社会心理

    • 态度与品德
      • 结构:认知、情感、行为(行)。
      • 形成过程:依从 -> 认同 -> 内化。
      • 影响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同伴群体、社会风气。
    • 人际关系
      • 影响因素:临近性、相似性、互补性、能力与外貌、个性品质。
    • 群体心理
      • 从众:群体压力下改变行为。
      •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后,观点更趋极端。
      • 社会助长/抑制: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级分支 3:教育法律法规

  • 1 核心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地位:教育的“宪法”或“母法”。
      • :教育的性质与方针、公民受教育权、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与受教育者、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政府保障经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资格制度、任用制度、待遇、考核与奖励。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其合法权益。
      • 四大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 :事故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处理程序。
  • 2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教师权利
      1. 教育教学权(基本权利)。
      2. 科学研究权
      3. 管理学生权
      4. 获取报酬待遇权
      5. 民主管理权
      6. 进修培训权
    • 教师义务
      1.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2.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3.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
      4.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 3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 学生权利
      1. 受教育权(核心权利):入学权、升学权、教育选择权、公正评价权。
      2. 人身权
        • 生命健康权
        • 姓名权
        • 肖像权
        • 名誉权
        • 隐私权
        • 人格尊严权
    • 学生义务
      1. 遵守法律法规。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一级分支 4:教师职业道德

  • 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三爱两人一终身)
      1.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2.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3.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 教书育人(教师的根本任务)。
      5. 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6.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 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职业道德意识修养:提高职业道德认知、陶冶职业道德情感、磨练职业道德意志。
      • 职业道德行为修养:职业道德选择、职业道德实践。
    • 途径与方法
      • 坚持知行统一
      •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努力做到“慎独”
      • 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
  • 3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 思想行为规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
    • 教育教学规范:遵守教学纪律,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 人际行为规范
      •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尊重。
      • 同事关系:团结协作、互相尊重。
      • 家校关系:尊重家长、有效沟通。
    • 仪表举止规范:衣着得体、语言文明、举止端庄。

使用建议

这份思维导图是一个框架,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在每个分支下填充更具体的知识点、案例或关键词,在“教学原则”下,可以写上每个原则的代表人物或具体例子,这样记忆会更牢固,祝您学习顺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