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意识思维如何影响当下决策效率?

这是一个横跨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终极问题之一,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

意识思维如何影响当下决策效率?-图1

什么是“意识思维”?

意识思维是我们对自己内在世界和外部环境进行感知、体验、思考、反思和决策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的、第一人称的“感觉”或“状态”。

它包含两个核心部分:

  • 意识: 指的是“觉知”本身,是你此刻能“看到”红色的“看”,能“听到”音乐的“听”,能“感到”快乐的“感”,它是一种主观体验,哲学家称之为“感受质”(Qualia),你知道红色是什么感觉,但无法向一个天生失明的人完全描述,这种“感觉”就是意识的核心。
  • 思维: 指的是心智处理信息的过程,包括思考、推理、想象、记忆、解决问题、语言加工等,思维是意识的内容和活动方式。

“意识思维”可以理解为:在“意识”这个舞台上,“思维”这台戏剧正在上演。 没有舞台(意识),戏剧(思维)就无人观看;没有戏剧(思维),舞台(意识)就一片空寂。


意识思维的主要特征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特征来识别和描述意识思维:

  • 主观性: 这是意识最根本的特征,你的体验只属于你,无法被他人直接共享,只有你自己知道“我”此刻的感受。
  • 统一性: 尽管我们同时接收来自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信息,但我们的意识体验是统一的、连贯的,你不会感觉自己是多个独立的“小我”在同时体验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我”。
  • 意向性: 意识总是“某物的,你的思维可以指向一个具体的事物(思考我的午餐”),一个抽象的概念(什么是正义?”),或者一个未来的计划(我周末要去哪里?”)。
  • 自我意识: 这是意识的高级形式,即能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你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情感、有过去和未来,镜子测试(动物能否认出镜子里的是自己)就是衡量自我意识的一个简单方法。
  • 能动性与控制感: 我们感觉自己是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发起者,而不是被动地被外界或潜意识操控,我们感觉“我”在“做决定”、“在思考”。

意识与思维的关系:一个动态的交互

意识和思维不是分离的,而是紧密交织、相互作用的。

  • 思维塑造意识: 你思考的内容,决定了你意识体验的焦点,当你专注于解决一个数学难题时,你的意识充满了数字和逻辑;当你回忆起一段温馨的往事时,你的意识则充满了情感和画面。
  • 意识引导思维: 你的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反过来会引导你的思维方向,你感到“饿”,你的思维就会不由自主地转向食物;你意识到自己“焦虑”,你的思维可能会开始寻找焦虑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 无意识思维与意识思维: 现代科学认为,我们的大多数思维活动是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你的大脑每秒都在处理海量信息,但只有极少部分能进入意识,你走路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先迈左腿,再迈右腿”,这些动作由无意识控制,而当你决定“抄近路回家”时,这个决策过程就进入了意识层面。

科学与哲学的探索视角

哲学视角:心物问题

哲学,特别是心灵哲学,几千年来一直在探讨意识的核心难题——“心物问题”(Mind-Body Problem)。

  • 二元论: 认为意识(心灵)和大脑(物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就体现了这种观点,但这个理论难以解释非物质的“心”如何与物质的“脑”相互作用。
  • 唯物主义/物理主义: 认为意识是大脑物理活动的产物或涌现属性,就像“湿”是大量水分子聚集后涌现出来的属性一样,意识是亿万个神经元复杂互动后涌现出来的,这是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 功能主义: 认为意识的关键不在于构成它的“物质”(是神经元还是硅芯片),而在于它的“功能”或“信息处理模式”,只要一个系统能执行与大脑相同的信息处理功能,它就可能拥有意识。
  • “意识的难题” (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由哲学家大卫·查默斯提出,他将问题分为两类:
    • 简单问题: 解释大脑如何处理信息、集中注意力、控制行为、区分睡眠和清醒等,这些都是认知科学正在努力解决的。
    • 难题: 为什么和如何这些物理过程会产生主观的、第一人称的体验?为什么我们“感觉”到了红色,而不是仅仅处理了“红色”的数据?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神经科学视角:寻找意识的“神经关联物”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

神经科学家们不直接回答“为什么”会有意识,而是试图回答“”意识出现时,“什么”在大脑中发生了。

  •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 认为意识就像一个剧场的“舞台”,大脑中,只有被聚光灯打上舞台(即被全局广播)的信息,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和思考,而台下(无意识)有无数个演员(模块化的处理器)在同时工作,但只有少数能上台。
  • 整合信息理论: 认为意识是系统整合信息能力的体现,一个系统的意识水平可以用一个数字“Φ”(Phi)来衡量。Φ值越高,系统的意识就越强,这个理论甚至认为,不仅仅是大脑,任何达到一定复杂度的系统(比如整个宇宙)都可能有某种程度的意识。
  • 关键脑区: 研究发现,大脑的某些区域与意识体验密切相关,如皮层丘脑前额叶皮层后皮层联合区等,当这些区域的活动模式发生特定变化时,我们的意识状态(如清醒、梦境、昏迷)也会随之改变。

意识思维的重要性

  • 生存与适应: 意识让我们能够预测未来、评估风险、制定长期计划,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 创造与文化: 艺术、科学、哲学、道德等所有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是高级意识思维的产物,没有意识,就没有文化传承和创新。
  • 意义与幸福: 意识让我们能够反思“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这类终极问题,并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和价值,我们对幸福的追求,本质上也是对意识体验的追求。

意识思维是人类心智皇冠上的明珠,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核心。 它既是主观的、私密的内心体验,又是客观的、可被科学研究的神经生物学现象。

我们对其工作机制的了解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知道了大脑的哪些区域与意识相关,也提出了关于其本质的理论假说,但对于“主观体验究竟如何从物质中产生”这一根本问题,我们依然没有答案,这既是科学的挑战,也是人类智慧最前沿的疆域,对意识思维的探索,不仅会揭示我们自身的奥秘,也可能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哲学乃至人类的未来带来深刻的变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