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通常指的是 3岁到6、7岁 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再是婴儿时期那种纯粹的感知运动思维,而是开始向更高级、更复杂的逻辑思维过渡,但又带有鲜明的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核心特点:具体形象性、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下面,我们将围绕这几个核心特点,并结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
核心发展特点
具体形象性
这是学前儿童思维最显著、最核心的特点。
- 含义: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需要看到、听到、摸到具体的事物,才能进行思考,他们的头脑中更多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如“一个红色的、圆圆的苹果”),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如“水果”、“营养”)。
- 表现:
- 依赖实物:你问一个3岁的孩子“3+2等于多少?”,他很可能答不上来,但如果你拿出3个积木,再让他数2个,他就能告诉你一共是5个,他的计算需要借助具体的物品。
- 依赖表象: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利用头脑中事物的“表象”(即 mental image)来思考,你问他“天上的小鸟吃什么?”,他虽然没看到,但能回忆起自己看到的画面,回答“吃虫子”。
- 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像“爱”、“勇敢”、“公平”这类抽象词汇,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他们只能通过具体的行为来理解,妈妈抱我,就是爱我”。
- 教育启示:对于学前儿童,教育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多使用图片、模型、实物进行教学,多讲故事、做游戏,少进行空洞的说教。
自我中心性
这个概念由皮亚杰提出,但常常被误解。
- 含义:这里的“自我中心”不是自私,而是指儿童从自己的立场和视角去看待世界,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想法和情感,他们认为自己所想的、所看到的,就是别人所想的、所看到的。
- 表现:
- 三山实验:这是皮亚杰著名的实验,让一个孩子坐在一个由三座不同大小、颜色的山组成的模型前,然后让他对面放一个玩偶,实验者问孩子:“玩偶能看到的是什么?” 年幼的孩子(4-7岁)通常会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能看到红色的山”),而无法从玩偶的视角回答。
- 叙事中的“我”:在讲故事或描述事件时,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主角,难以客观地描述事情的经过。
- 教育启示:家长和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如“我们来当医生和病人”)、阅读情感类绘本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
不可逆性
这是与“可逆性”相对的概念,是儿童逻辑思维不成熟的重要表现。
- 含义:儿童只能单向地思考问题,无法在心理上逆转思维过程,他们难以理解一个动作或过程的逆过程。
- 表现:
- 数量守恒实验:这是另一个经典实验,实验者当着孩子的面,将两排数量完全一样的糖果一一对应排好,孩子会承认两排糖果“一样多”,实验者将其中一排糖果的间距拉长,使其看起来更长,即使糖果数量没变,年龄小的孩子(4-5岁)也会坚持认为“更长的那排糖果更多”,因为他们只能从“长”这个单一维度进行判断,无法逆转思维,回到“数量”这个维度。
- 因果关系:他们容易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等同于因果关系。“我打雷了,然后就下雨了”,他们会认为“打雷”是“下雨”的原因。
- 教育启示:在教育中,要引导孩子多角度、全面地看问题,在进行比较时,不仅要比较长度,还要比较数量、重量等多个维度,帮助他们建立守恒的概念。
发展阶段与里程碑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前儿童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约2-7岁),在这个阶段内,思维也在不断进步。
前概念阶段或符号功能阶段 (约2-4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能用一个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不在场的事物,即符号功能的出现。
- 里程碑:
- 延迟模仿:过了一段时间后模仿之前看到的行为。
- 象征性游戏:开始玩“过家家”,用积木当电话,用小凳子当汽车,这是思维发展的巨大飞跃。
- 语言爆发: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能用词语和简单句子表达思想。
- 思维特点: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非常明显,思维极其不灵活,常常是“一维”的。
直觉思维阶段 (约4-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使用逻辑,但这种逻辑是直觉的、不成熟的。
- 里程碑:
- 自我中心开始减弱:逐渐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但还不能完全摆脱。
- 思维的不可逆性和集中化依然明显:守恒实验失败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他们只能关注事物的最显著特征(如长度),而忽略其他特征(如数量)。
- 泛灵论:认为所有事物,包括玩具、石头、月亮,都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这是他们用自己有生命的经验去理解世界的结果。
- 缺乏分类和序列化能力:难以理解层级关系(如“所有金丝雀都是鸟,但不是所有鸟都是金丝雀”)。
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了解了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我们就可以采取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
-
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操作材料:
- 做什么:提供积木、沙子、水、颜料、橡皮泥等开放性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和思考。
- 为什么:思维始于动作和感知,丰富的感官输入是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
-
多提问,激发思考:
- 做什么:多问开放式问题,如“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会怎么样?”,少问“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封闭式问题。
- 为什么:问题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挑战他们固有的想法,促进认知冲突,从而推动思维发展。
-
鼓励语言表达:
- 做什么: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做到的事情说出来,即使他们的想法很幼稚或不合逻辑,也要先给予肯定和接纳。
- 为什么: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清晰的语言表达有助于整理和巩固内部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引导同伴交往与合作:
- 做什么: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伴一起游戏、完成任务,在合作中,他们必须学会沟通、协商、分享,并理解他人的观点。
- 为什么:同伴是打破“自我中心”最有效的镜子,在与他人的互动和碰撞中,孩子被迫调整自己的视角,学会换位思考。
-
在生活中融入数学和科学概念:
- 做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融入数数、分类、比较、排序、观察自然现象等活动,分水果时可以“一个苹果分给两个人”,散步时可以“找找红色的东西”。
- 为什么:这能让抽象的数学和科学概念变得具体、有意义,符合儿童的学习方式。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一个充满活力、飞速发展的过程,它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支柱,带着自我中心的“有色眼镜”,并受限于不可逆的单向逻辑,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的任务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是要理解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丰富的环境、有效的提问和耐心的引导,像园丁一样,精心浇灌,静待花开,帮助他们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迈向更高阶的逻辑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