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如何有效培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关键路径与实践方法是什么?

下面我将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如何有效培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关键路径与实践方法是什么?-图1


第一部分:深刻理解——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内涵

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它要求我们在面对一切事务时,都自觉运用法律的原则、精神和逻辑去进行判断和决策,其核心特征包括:

  • 规则至上思维: 法律是最高行为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不能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是其生动体现。
  • 权力制约思维: 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监督,要警惕权力的滥用,通过法律程序和制度设计,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将权力异化为个人或小团体的工具。
  • 程序正义思维: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意味着,无论结果如何,做出决定的过程必须合法、公正、透明,遵循法定程序是保障实体公正、防止冤假错案的重要防线。
  • 权利保障思维: 公民的权利是法律的基石,在处理任何事务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合法、合理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等。
  • 责任担当思维: 行为必有后果,无论是行使权力还是享有权利,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形成对所有人的有效约束。

什么是法治方式?

法治方式是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具体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它是法治思维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实践。

  • 办事依法: 做决策、办事情,首先要查找法律依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步骤进行。
  • 遇事找法: 面对矛盾纠纷,第一反应不是找关系、走后门,而是去查阅法律、咨询律师,寻求法律的帮助和解决方案。
  • 解决问题用法: 在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时,优先采用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法律途径,而不是采取“摆平”、“搞定”等非法治手段。
  • 化解矛盾靠法: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从根本上减少“信访不信法”的现象。

法治思维是“世界观”,是内在的指导思想;法治方式是“方法论”,是外在的行动指南。


第二部分:为何重要——培养法治思维与方式的重大意义

  1. 对国家而言: 是实现良法善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它能有效规范公权力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家治理的公信力和效率。
  2. 对社会而言: 是构建诚信、有序、可预期的社会环境的关键,它能明确社会成员的行为边界,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 对个人而言: 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现个人发展的保障,它能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成为一个理性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第三部分:如何实践——培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路径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协同发力。

(一)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1. 科学立法是前提:

    • 提高立法质量,确保法律体系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
    • 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让每一部法律都能充分反映民意、汇聚民智。
    • 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保持法律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2. 严格执法是关键:

    •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厘清执法权限,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执法。
    • 坚持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 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杜绝“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运动式执法”。
  3. 公正司法是防线:

    •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 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 全民普法是基础:

    • 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培养未来的法治公民。
    • 创新普法形式,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 从个人层面: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 在思想上“铸魂”——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 学法懂法: 主动学习宪法和与自己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民法典》《刑法》《劳动合同法》等),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法律“红线”在哪里。
    • 信仰法治: 深刻理解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人自由的“守护神”,而不是束缚手脚的“紧箍咒”,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尊重法律、信赖法律。
  2. 在实践中“炼能”——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 从日常小事做起: 比如签订合同时仔细阅读条款,遇到消费纠纷时保留证据并寻求消协或法律帮助,驾车出行时遵守交通法规,将法治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 在工作中坚守底线: 如果是公职人员,要时刻牢记“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如果是企业管理者,要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
    • 在冲突中理性维权: 面对不公,要克制情绪,优先选择法律途径,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过激或违法手段。
  3. 在行为上“固本”——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 维护自身权利: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不妥协、不退让。
    • 履行公民义务: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如纳税、服兵役、维护国家安全等。
    • 监督公权力: 在法律框架内,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这是公民的权利,也是推动法治进步的力量。

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成为一名尊崇法律的信仰者、掌握法律的知识者、运用法律的实践者和捍卫法律的捍卫者

当法治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当用法成为一种行为方式,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公平、正义、和谐与充满活力,这正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所追求的宏伟目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