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罗辑思维讲古典音乐,真能让普通人听懂吗?

“罗辑思维”是一个以知识服务、思维模型和跨领域连接著称的IP,而“古典音乐”则是一个历史悠久、结构复杂、情感深邃的艺术领域,将两者结合,意味着用罗辑思维的“工具箱”来解构、欣赏和传播古典音乐,让这门“高冷”的艺术变得平易近人、充满趣味。

罗辑思维讲古典音乐,真能让普通人听懂吗?-图1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这种结合:


罗辑思维如何“降维打击”古典音乐?

罗辑思维的核心是“提供认知工具”,它擅长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讲有趣,对于古典音乐这个“信息密度极高”的领域,罗辑思维的玩法可以体现在:

a. 讲故事,而非讲乐理

  • 传统方式:介绍一首交响曲,可能会从奏鸣曲式、调性、和声进行等专业术语开始。
  • 罗辑思维的方式:把作曲家当成一个“产品经理”,把交响曲当成一个“创业项目”。
    •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这不是一个G-G-G-Fa的动机,而是贝多芬在人生低谷(耳聋、孤独、社会动荡)下,向命运发起的“产品发布会”,开头三短一长的节奏,就是他敲响的战鼓,是“用户(命运)”的挑战,也是他自己的“Slogan(主题)”,整部作品就是他如何将这个“核心功能”不断迭代、发展,最终实现“逆袭”的全过程。
    • 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不是一部歌剧,而是一个“打造世界观的超级IP”,瓦格纳自己写剧本、写音乐、甚至设计剧院,就是为了给他的“粉丝”提供最沉浸式的体验,这套“指环”包含了权力、爱情、背叛、救赎等所有“爽点”和“痛点”,是一部可以连续听上十几个小时的“古代版权力的游戏”。

b. 提供思维模型,而非孤立知识

  • 传统方式:记住莫扎特是“音乐神童”,巴赫是“音乐之父”。
  • 罗辑思维的方式:提供几个“听古典音乐”的思维模型:
    • “故事模型”:听音乐时,脑子里先预设一个故事,是英雄的远征?是恋人的私语?还是自然的描绘?这能帮你快速抓住音乐的“情绪锚点”。
    • “建筑模型”:把交响曲想象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第一乐章是“地基和外观”(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第二乐章是“内部花园”(慢板,抒情),第三乐章是“旋转楼梯”(谐谑曲,过渡),第四乐章是“金碧辉煌的穹顶”(终曲,高潮),这样,音乐的结构就变得可视化。
    • “博弈模型”:在协奏曲中,听“独奏家(小提琴/钢琴)”和“乐团(乐队)”之间的对话与博弈,有时候是独奏家在炫技,有时候是乐团在烘托,有时候是二者在激烈地“辩论”。

c. 建立连接,而非制造壁垒

  • 传统方式:古典音乐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是流行音乐,井水不犯河水。
  • 罗辑思维的方式:建立跨界连接,让你发现“万物皆可古典”。
    • 古典 vs. 电影配乐:约翰·威廉姆斯为《星球大战》写的主题曲,其雄壮的旋律和宏大的配器,简直就是“好莱坞化”的瓦格纳,你听《大白鲨》的前几个音符,是不是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命运敲门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 古典 vs. 流行音乐: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那段钢琴与弦乐的交织,充满了拉赫玛尼诺夫式的浪漫与忧郁,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其复杂的结构和戏剧性的张力,完全可以看作一部“摇滚歌剧”。
    • 古典 vs. 科技:巴赫的赋格曲,其严谨的对位和逻辑,简直就是巴洛克时代的“算法音乐”,而电子音乐制作人用合成器模拟的交响乐效果,则是古典音乐在数字时代的“新皮肤”。

罗辑思维(罗振宇本人)如何实践?

罗振宇本人对古典音乐的喜爱是公开的,他多次在“罗辑思维”的节目和演讲中分享自己的听乐体验,完美地诠释了上述方法。

  • 强调“第一性原理”:他认为听古典音乐最重要的是感受“情绪”和“力量”,而不是去懂那些复杂的理论,他鼓励听众“直接去听,不要怕”,就像你第一次吃一道美食,不需要先学烹饪理论。
  • 分享“个人体验”:他会分享某段音乐如何在他人生某个阶段给予他力量,在创业艰难时期,他会反复听贝多芬,从音乐中汲取那种“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这种“个人化”的分享,比任何乐理分析都更能打动人。
  • 推荐“入门路径”:他会像一个“知识领航员”,为你规划一条清晰的古典音乐入门路线,从最容易上头的电影配乐版古典开始,再到几部公认的“入门神作”(如贝多芬第七、德沃夏克《新世界》),最后再根据兴趣去探索更复杂的作品。

如何用“罗辑思维”的方式开启你的古典音乐之旅?

如果你想尝试,可以按照这个“罗辑思维”框架来:

  1. 第一步:忘掉“听不懂”的恐惧。

    • 工具:心态调整。
    • 操作:告诉自己,古典音乐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它就像一部大片,你不需要知道镜头语言,只要能被剧情打动就行。
  2. 第二步:选择一个“入口”,而不是从“头”开始。

    • 工具:故事模型、连接模型。
    • 操作
      • 如果你喜欢电影:去听一听《星球大战》、《哈利·波特》、《指环王》的原声大碟,感受古典音乐的“现代变身”。
      • 如果你喜欢流行音乐:去搜索一下你喜欢的流行歌曲,看看有没有“古典版”或“弦乐版”,或者探究一下它是否借鉴了古典音乐的动机。
      • 如果你需要一个“BGM”:可以从“古典音乐入门”歌单开始,比如搜索“适合工作的古典音乐”、“助眠的古典音乐”。
  3. 第三步:用“听故事”的方式去听一首完整的作品。

    • 工具:故事模型、建筑模型。
    • 操作: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为例。
      • 故事:一个普通人(开头的小调)被命运(G-G-G-Fa)不断打击,但他没有屈服,而是奋起反抗,最终在英雄的凯歌(大调)中战胜了命运。
      • 建筑:第一乐章是紧张的战斗,第二乐章是短暂的喘息和沉思,第三乐章是暗流涌动的准备,第四乐章是辉煌的胜利庆典。
  4. 第四步:找到你的“精神领袖”作曲家。

    • 工具:个性化推荐。
    • 操作:多听,多试,你可能喜欢莫扎特的优雅,也可能痴迷于马勒的宏大,或者对肖邦的细腻情有独钟,找到一个你最“来电”的作曲家,深入他的作品,你会解锁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

罗辑思维与古典音乐的结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降维和情感的连接”,它剥掉了古典音乐身上那层“学术”和“精英”的外衣,露出了它最核心、最动人的内核——关于人性、命运、情感和美的伟大叙事

下次当你面对古典音乐时,不妨把它当成一个由罗振宇为你精心策划的“知识产品”,带着好奇心和一点点“故事感”去开启它,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世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