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六年级思维题难吗?怎么快速提升解题能力?

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

六年级思维题难吗?怎么快速提升解题能力?-图1

问题: 一个笼子里关着若干只鸡和兔子,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请问笼子里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


解题思路与答案

假设法 (最经典、最常用)

  1. 做出假设:我们先假设笼子里关的全是鸡。
  2. 计算脚的总数:如果35只全是鸡,那么应该有 35 × 2 = 70 只脚。
  3. 找出差异:实际上有94只脚,比我们假设的多了 94 - 70 = 24 只脚。
  4. 分析差异原因:为什么会多出24只脚呢?因为我们把一些兔子当成了鸡,每把一只兔子当成一只鸡,脚的数量就会减少 4 - 2 = 2 只。
  5. 求出兔子的数量:现在总共多出了24只脚,每只兔子会造成2只脚的差异,所以兔子的数量就是 24 ÷ 2 = 12 只。
  6. 求出鸡的数量:总共有35个头,兔子有12只,那么鸡的数量就是 35 - 12 = 23 只。

答案:笼子里有 23只鸡12只兔子

方程法 (代数思想)

  1. 设立未知数:设鸡有 x 只,兔子有 y 只。
  2. 列出方程组
    • 根据头的数量:x + y = 35 (方程1)
    • 根据脚的数量:2x + 4y = 94 (方程2)
  3. 解方程组
    • 由方程1可得:x = 35 - y
    • x = 35 - y 代入方程2: 2(35 - y) + 4y = 94 70 - 2y + 4y = 94 2y = 94 - 70 2y = 24 y = 12
    • y = 12 代入方程1: x + 12 = 35 x = 23

答案:笼子里有 23只鸡12只兔子


工程问题(转化思想)

问题: 一项工程,由甲队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甲队先做了3天,然后乙队加入一起合作,请问,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解题思路与答案

  1. 转化单位“1”:我们把这项工程的总工作量看作单位“1”。
  2. 计算各自的工作效率
    • 甲队单独做10天完成,所以甲队的工作效率是 1 ÷ 10 = 1/10 (即每天完成工程的十分之一)。
    • 乙队单独做15天完成,所以乙队的工作效率是 1 ÷ 15 = 1/15 (即每天完成工程的十五分之一)。
  3. 计算甲队先完成的工作量:甲队先做了3天,完成了 3 × (1/10) = 3/10 的工作量。
  4. 计算剩余的工作量:总工作量是1,所以剩余的工作量是 1 - 3/10 = 7/10
  5. 计算合作后的工作效率:两队一起合作,工作效率是 1/10 + 1/15,为了相加,需要通分: 1/10 + 1/15 = 3/30 + 2/30 = 5/30 = 1/6 (即两队合作每天完成工程的六分之一)。
  6. 计算完成剩余工作所需的时间:用剩余的工作量除以合作的工作效率: (7/10) ÷ (1/6) = (7/10) × (6/1) = 42/10 = 4.2 天。

答案:还需要 2天 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逻辑推理问题(排除法)

问题: A、B、C三个人中,一位是老师,一位是医生,一位是工程师,已知:

  1. C的年龄比工程师大。
  2. A和医生的年龄不同。
  3. 医生比B的年龄小。

请问:A、B、C分别是什么职业?


解题思路与答案

我们可以用表格来帮助分析,或者直接进行逻辑推理。

  1. 从条件2入手:“A和医生的年龄不同”,这说明 A不是医生
  2. 从条件3入手:“医生比B的年龄小”,这说明 B不是医生 (因为B不可能比自己小)。
  3. 确定医生:既然A和B都不是医生,那么根据排除法,C一定是医生
  4. 从条件1入手:“C的年龄比工程师大”,我们已经知道C是医生,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医生的年龄比工程师大”。
  5. 确定工程师:我们知道了B不是医生,那么B可能是老师或工程师,结合第4步的结论“医生 > 工程师”,而“医生比B的年龄小”(条件3),可以得出:B的年龄 > 医生的年龄 > 工程师的年龄,这说明B的年龄是最大的,不可能是年龄最小的工程师。B不可能是工程师
  6. 再次确定工程师:既然B不是工程师,A也不是医生(我们之前已经知道),那么A就只能是 工程师
  7. 确定最后一位:A是工程师,C是医生,那么剩下的B就只能是 老师

答案

  • A工程师
  • B老师
  • C医生

数字规律问题(观察与归纳)

问题: 观察下列数列的规律,并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3, 7, 15, 31, ( ), 127


解题思路与答案

  1. 观察相邻数字的差
    • 3 - 1 = 2
    • 7 - 3 = 4
    • 15 - 7 = 8
    • 31 - 15 = 16
    • ... 可以看到,相邻两个数的差是 2, 4, 8, 16, ...,这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2. 预测下一个差值:下一个差值应该是 16 × 2 = 32
  3. 计算括号里的数:用前一个数31加上这个差值32,得到 31 + 32 = 63
  4. 验证规律:我们再验证一下下一个数,63和127的差是 127 - 63 = 64,而 32 × 2 = 64,规律完全吻合。

另一种更巧妙的观察方式

  • 1 = 2¹ - 1
  • 3 = 2² - 1
  • 7 = 2³ - 1
  • 15 = 2⁴ - 1
  • 31 = 2⁵ - 1
  • 127 = 2⁷ - 1

括号里的数应该是 2⁶ - 1 = 64 - 1 = 63。

答案:括号里应该填 63


给家长和同学的建议:

  1. 鼓励多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鸡兔同笼”的假设法和方程法,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比较哪种更优。
  2. 重视解题过程:不要只满足于答案,让孩子讲出他是怎么想的,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这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3. 善用工具: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画图、列表,把抽象的信息变得直观。
  4. 培养“转化”思想:很多难题都可以通过“转化”变成简单的问题,比如把“工程问题”的总工作量看作“1”,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
  5. 保持好奇心:遇到难题不要怕,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挑战,享受思考的过程,比做对一道题更有价值。 和思路能帮助你打开思维的大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