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统一的“明朝进士录取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个比率在整个明朝276年的国祚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个阶段来看,并给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明朝进士的平均录取率大约在 1% 到 3% 之间,但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平均值,不同时期的差异极大。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解一下:
明朝科举制度的基本流程
要理解录取率,首先要明白科举的层级,一个读书人想成为进士,需要通过层层选拔:
- 童试(县级考试):通过者成为“生员”,俗称“秀才”,这是最基础的门槛,录取率相对较高,但竞争已非常激烈。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秀才有资格参加,考中者称为“举人”,这是成为官员的关键一步,录取率极低,通常在 1% - 3% 左右。
- 会试(京城考试,乡试后次年举行):全国举人汇聚京城参加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殿试的资格,会试的录取率通常比乡试稍高,大约在 5% - 10% 左右。
-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定主考官):所有贡士参加,主要是排名,不刷人,殿试分三甲:
- 一甲:赐“进士及第”,仅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入翰林院。
- 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人,优秀者也可入翰林院。
-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人数最多,大多外放为地方官或中央低级官员。
我们通常所说的“进士录取率”,实际上指的是从“举人”到“贡士”(即通过会试)的比率。
不同时期的进士录取率变化
明朝的国策、皇帝喜好和社会状况深刻影响了科举的录取名额。
明初(洪武、永乐时期):高录取率,重开国人才
- 背景:明朝初立,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官员来治理国家,朱元璋和朱棣都有强烈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愿。
- 录取情况:
- 洪武三十年(1397年):会试录取了“五十一榜”,即51名贡士,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罕见的低点,甚至引发了“南北榜案”的重大事件。
- 永乐时期:录取名额大幅增加,永乐二年(1404年)殿试,录取了472名进士,这是明朝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榜之一。
- 大致录取率:这一时期的进士录取率相对较高,有时会试录取率可能达到 10% - 15% 甚至更高,朝廷更看重人才的广度。
明中叶(正统至嘉靖时期):录取率下降,竞争白热化
- 背景:随着社会稳定,科举制度日益成熟,读书人数量激增,但录取名额相对固定,导致竞争空前激烈,官僚体系也趋于饱和。
- 录取情况:
- 会试的录取名额通常在 100-300人 之间浮动。
- 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录取300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录取300人;嘉靖五年(1526年)录取300人。
- 随着举人人数的增多,录取率开始显著下降。
- 大致录取率:这一时期的平均录取率降至 5% - 8% 左右,对于数以万计的举人来说,能考上进士是凤毛麟角。
明末(万历至崇祯时期):录取率极低,社会危机加剧
- 背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党争激烈,财政危机,社会动荡,科举考试也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录取名额被严格控制,甚至出现“乙榜”等特例来限制录取。
- 录取情况:
- 万历时期,会试录取名额通常被控制在 300人 以内。
- 到了崇祯时期,为了节省开支和应对危机,录取名额被进一步削减,崇祯十三年(1640年),会试录取了 299人,而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则锐减至 198人。
- 参加会试的举人数量并未减少,反而可能因战乱和“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而更多。
- 大致录取率:明末的进士录取率降至冰点,可能只有 2% - 4%,甚至更低,无数才华横溢的举人终生无法获得进士功名。
总结与补充
| 时期 | 主要特点 | 会试录取人数(大致) | 进士录取率(大致) |
|---|---|---|---|
| 明初 | 急需人才,名额较多 | 100 - 400+ | 较高:5% - 15%+ |
| 明中叶 | 竞争激烈,名额稳定 | 100 - 300 | 中等:5% - 8% |
| 明末 | 政治腐败,名额锐减 | 100 - 200 | 极低:2% - 4% |
需要强调的几点:
- 基数巨大:明朝的“举人”群体已经非常精英化,全国生员(秀才)有数十万,但能通过乡试成为举人的,每科只有一千多人(三年一科,平均每年约300-400人),从秀才到举人的录取率可能只有 5% - 1%,这已经比进士录取率更难了。
- 南北榜案的影响: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后,明朝实行“分榜取士”制度,即按地域分配名额(南榜55%,北榜35%,中榜10%),这虽然照顾了北方文化欠发达地区,但也意味着一个读书人的录取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出生在哪里。
- “幸进”与“淹滞”:科举充满了偶然性,有的人年少得志,有的人皓首穷经也只是一个举人(称为“老举人”或“淹滞”),这侧面反映了录取的残酷和低概率。
如果你问一个明朝举人考中进士的几率,在大多数时间里,这个数字都低于5%,在竞争最激烈的明末可能低至2%,这比今天任何一所顶尖大学的录取率都要低得多,充分体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景象。
